一、引言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下,企业面临着日益增长的经营风险和监管要求,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愈发凸显。高质量的审计不仅能够为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可靠的信息,还能帮助企业发现潜在问题,提升内部控制水平。然而,要实现高质量的审计,审计人员必须掌握有效的审计应对策略。本文将深入剖析审计应对策略,旨在为审计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助力提升审计质量。
二、审计应对策略的基础——风险评估
- 风险评估的重要性 风险评估是审计应对策略的起点和基础。准确识别和评估审计风险,有助于审计人员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范围和程序,从而合理分配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如果审计人员未能充分识别重大错报风险,可能会导致审计程序不充分,无法发现财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损害审计质量,影响审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
- 风险评估程序
- 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这包括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被审计单位的性质,如所有权结构、治理结构、组织结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等;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等方面。例如,在了解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状况时,审计人员应关注行业的竞争程度、市场需求变化、技术发展趋势等,因为这些因素可能影响被审计单位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进而影响审计风险。
- 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审计人员通过实施上述风险评估程序,识别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通常与控制环境有关,并与财务报表整体存在广泛联系,可能影响多项认定。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则与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的具体认定相关。例如,对于一家以赊销为主的企业,应收账款的存在认定和计价认定可能存在较高的重大错报风险,因为可能存在虚构销售、坏账准备计提不准确等问题。
- 评估特别风险:特别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识别和评估的、根据判断认为需要特别考虑的重大错报风险。特别风险通常与重大的非常规交易和判断事项有关。非常规交易是指由于金额或性质异常而不经常发生的交易,如企业并购、债务重组等。这些交易往往具有复杂的性质,涉及较多的会计估计和判断,容易导致重大错报风险。判断事项通常包括作出的会计估计,如资产减值准备金额的估计、预计负债金额的估计等,由于涉及管理层的主观判断,也可能存在较高的重大错报风险。
三、基于风险评估的审计程序应对策略
- 总体应对措施
- 强调审计项目组的专业胜任能力和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审计项目组成员应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以应对被审计单位的复杂业务和审计风险。同时,审计人员应始终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对审计证据保持审慎,不轻信管理层提供的信息,充分考虑可能存在的舞弊风险。例如,在审计过程中,对于管理层提供的解释和说明,审计人员应通过其他审计程序进行验证,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 调整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审计人员应调整审计程序的性质,如更多地采用实质性程序而非控制测试,以获取更直接、可靠的审计证据;调整审计程序的时间安排,如在期末而非期中实施更多的审计程序,以降低期中审计证据的局限性;调整审计程序的范围,对于高风险领域,适当扩大样本规模或增加审计程序的执行次数。
- 进一步审计程序
- 控制测试:当存在下列情形之一时,控制测试是必要的:在评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时,预期控制的运行是有效的;仅实施实质性程序并不能够提供认定层次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控制测试的目的是测试控制运行的有效性,即控制是否得到一贯执行。审计人员可以通过询问、观察、检查和重新执行等程序来实施控制测试。例如,对于企业的采购审批控制,审计人员可以观察采购申请的审批流程,检查审批文件是否齐全,询问相关人员是否严格按照审批流程执行,以确定该控制是否有效运行。
- 实质性程序:实质性程序是指用于发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的审计程序,包括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的细节测试以及实质性分析程序。细节测试是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的具体细节进行测试,以发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例如,对应收账款进行函证,对存货进行实地盘点等。实质性分析程序是通过研究数据间关系评价信息,以识别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及相关认定是否存在重大错报。例如,通过分析营业收入与成本的关系、毛利率的变动情况等,发现可能存在的异常波动,进而识别潜在的重大错报风险。
四、审计证据的获取与应对策略
- 审计证据的重要性 审计证据是审计人员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的基础。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能够增强审计结论的可靠性,提升审计质量。如果审计证据不充分或不适当,可能导致审计人员作出错误的审计结论,损害审计的公信力。
- 获取审计证据的应对策略
- 确保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是对审计证据数量的衡量,主要与审计人员确定的样本规模有关。审计人员应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审计证据的质量等因素,合理确定样本规模,以获取足够数量的审计证据。例如,对于高风险的账户余额或交易类别,应适当扩大样本规模,以确保能够发现潜在的重大错报。
- 保证审计证据的适当性:审计证据的适当性包括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关性是指审计证据与审计目标相关联,能够为审计结论提供支持。可靠性是指审计证据的可信程度。审计人员应通过选择可靠的审计证据来源、采用适当的审计程序等方式,保证审计证据的适当性。例如,外部独立来源的审计证据通常比内部证据更可靠,直接获取的审计证据比间接获取的审计证据更可靠。审计人员在获取审计证据时,应优先选择可靠性较高的证据来源,并对证据进行适当的验证和分析。
- 运用多种审计程序获取审计证据:审计人员应综合运用观察、检查、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和分析程序等多种审计程序,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不同的审计程序适用于不同的审计目标和审计对象,通过多种程序的结合使用,可以相互印证,提高审计证据的质量。例如,在审计固定资产时,审计人员可以通过观察固定资产的实物状况,检查固定资产的购置发票、折旧计算表等文件,询问相关人员固定资产的使用和维护情况,函证固定资产的所有权等方式,获取关于固定资产存在、计价和所有权等方面的审计证据。
五、应对舞弊风险的审计策略
- 舞弊的危害与识别 舞弊行为严重损害了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误导了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审计人员应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关注舞弊的迹象,如管理层的异常行为、财务数据的异常波动、内部控制的缺陷等。例如,如果管理层频繁更换会计师事务所、财务报表出现不合理的会计估计变更、企业的毛利率明显高于同行业水平等,都可能是舞弊的迹象,审计人员应进一步深入调查。
- 应对舞弊风险的审计程序
- 了解舞弊风险因素:舞弊风险因素包括动机或压力、机会和借口。审计人员应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可能导致舞弊的风险因素。例如,企业面临业绩压力、财务状况不佳,可能存在管理层为了达到业绩目标而进行舞弊的动机;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可能为舞弊提供机会;管理层缺乏诚信、对财务报告质量不重视,可能为舞弊提供借口。
- 实施针对性的审计程序:针对舞弊风险,审计人员应实施针对性的审计程序,如增加审计程序的不可预见性,改变实质性程序的时间、范围和性质;对异常交易和重大交易进行更深入的调查,包括交易的背景、交易对手、交易条款等;加强对管理层和治理层的询问,获取关于舞弊的信息;利用数据分析技术,挖掘潜在的舞弊线索等。例如,审计人员可以在不预先通知的情况下对存货进行突击盘点,以检查是否存在存货舞弊行为;对重大的关联方交易进行详细调查,核实交易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六、审计沟通与协调的应对策略
- 与管理层的沟通 审计人员与管理层的有效沟通对于顺利开展审计工作至关重要。审计人员应及时向管理层通报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初步结论,听取管理层的解释和说明,促进双方的理解和合作。同时,审计人员应就审计范围、时间安排、审计程序等事项与管理层进行沟通,确保审计工作得到管理层的支持和配合。在沟通时,审计人员应注意沟通的方式和方法,保持专业、客观和公正的态度,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冲突。
- 与治理层的沟通 治理层在企业的治理结构中具有重要职责,审计人员与治理层的沟通有助于治理层了解审计工作的进展和结果,监督管理层的财务报告过程。审计人员应就审计计划的总体策略、审计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评价等事项与治理层进行沟通。沟通应采用适当的形式,如定期召开沟通会议、发送书面报告等,确保治理层能够充分了解相关信息。
- 与其他审计人员的协调 在一些大型审计项目中,可能会涉及多个审计人员或审计小组的协同工作。此时,审计人员之间的协调至关重要。审计人员应明确各自的职责和分工,加强信息共享和沟通,确保审计工作的一致性和完整性。例如,在对集团公司进行审计时,负责不同子公司审计的审计人员应及时交流审计发现,共同确定集团层面的审计结论。
七、结论
提升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核心目标,而有效的审计应对策略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通过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基于风险评估结果实施恰当的审计程序,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积极应对舞弊风险,加强审计沟通与协调等一系列审计应对策略的运用,审计人员能够更好地发现财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为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更加可靠的审计报告,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障投资者利益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审计人员应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关注审计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持续优化审计应对策略,以适应日益复杂多变的审计环境,不断提升审计质量。
——部分文章内容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