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审计工作在企业经济活动监督与规范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随着经济环境的日益复杂、企业业务的多元化发展,审计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制定有效的审计应对策略,让审计工作不再困难重重,成为审计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本部分将先对审计工作面临的普遍困境进行简要介绍,引出后续应对策略的探讨。
(一)审计环境的复杂性
如今,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全球化趋势明显,行业竞争激烈,业务模式不断创新。这使得审计人员需要面对大量复杂的交易事项,如跨国并购、金融衍生品交易等。同时,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广泛采用数字化管理系统,审计证据的形式和获取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难度。
(二)审计风险的多样性
审计风险不仅包括传统的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还面临着诸如声誉风险、法律风险等新的风险类型。例如,若审计人员未能准确识别企业财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可能引发投资者的损失,进而导致审计机构面临声誉危机和法律诉讼。
二、识别审计风险
准确识别审计风险是制定有效应对策略的前提。审计人员需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对被审计单位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全面评估。
(一)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行业状况 审计人员应深入研究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的发展趋势、市场竞争格局、监管要求等。例如,在新兴的科技行业,技术更新换代迅速,企业可能面临较高的技术淘汰风险,这可能影响其资产的计价和收益的可持续性。审计人员可通过行业报告、专业期刊等渠道收集相关信息。
经营情况 关注被审计单位的业务范围、经营模式、产品或服务的销售情况等。以一家电商企业为例,其销售模式可能涉及线上平台销售、直播带货等多种方式,审计人员需要了解不同销售模式下的收入确认政策,判断是否存在提前或延迟确认收入的风险。
内部控制 评估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有效性。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降低舞弊和错误发生的可能性。例如,在采购业务中,若企业建立了完善的请购、审批、采购、验收、付款等环节的控制制度,且执行良好,那么采购环节的审计风险相对较低。审计人员可通过询问、观察、检查等方法了解内部控制情况。
(二)分析程序的运用
分析程序是审计人员通过研究不同财务数据之间以及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对财务信息作出评价。例如,审计人员可以计算被审计单位的毛利率,并与同行业企业进行比较。如果被审计单位的毛利率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且无合理原因,可能存在成本核算不实或收入高估的风险。同时,审计人员还可以对收入、成本、费用等项目进行趋势分析,观察其是否存在异常波动。
三、针对不同审计风险的应对策略
在识别审计风险后,审计人员应根据风险的性质和程度,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针对固有风险的应对策略
固有风险是指在不考虑内部控制的情况下,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对于固有风险较高的领域,审计人员应增加审计证据的数量和质量。例如,在对存货进行审计时,如果被审计单位存货种类繁多、价值较高且收发频繁,固有风险相对较高。审计人员可以扩大存货监盘的范围,不仅对年末存货进行监盘,还可以在期中进行抽查;同时,对存货的计价进行详细测试,包括对存货的采购成本、生产成本、跌价准备等进行逐一审核。
(二)针对控制风险的应对策略
内部控制测试 当审计人员初步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后,认为其设计合理且可能有效运行时,应实施内部控制测试。例如,在销售与收款循环中,审计人员可以抽取一定数量的销售订单,检查订单的审批流程是否符合规定,销售发票的开具是否与订单、发货单一致等。通过内部控制测试,审计人员可以确定内部控制的可信赖程度。
实质性程序 如果内部控制测试结果表明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或者审计人员不拟信赖内部控制,应实施实质性程序。实质性程序包括细节测试和实质性分析程序。以应收账款审计为例,细节测试可以通过函证应收账款的方式,确认应收账款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实质性分析程序可以通过分析应收账款的账龄结构、周转率等指标,判断应收账款是否存在坏账风险。
(三)针对检查风险的应对策略
检查风险是指审计人员未能发现财务报表中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为降低检查风险,审计人员应合理设计审计程序,并确保其有效执行。例如,在审计抽样过程中,审计人员应根据审计目标和总体特征,选择适当的抽样方法,如统计抽样或非统计抽样。同时,要严格控制抽样风险,保证样本能够代表总体。此外,审计人员还应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异常情况进行深入调查。
四、内部控制评估与审计应对
内部控制评估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审计应对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影响。
(一)内部控制评估的方法
问卷调查法 审计人员可以设计一系列问题,向被审计单位的员工了解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例如,针对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可以询问出纳人员关于现金收付的审批流程、银行存款对账的频率等问题。问卷调查法的优点是可以快速收集大量信息,但可能存在员工回答不真实的情况。
流程图法 审计人员可以绘制被审计单位业务流程的流程图,直观地展示内部控制的运行情况。例如,在采购业务流程图中,清晰标注请购、审批、采购、验收、付款等环节的控制要点,便于发现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流程图法能够帮助审计人员全面了解业务流程,但绘制流程图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
(二)内部控制评估结果对审计应对的影响
内部控制有效 如果内部控制评估结果表明内部控制设计合理且运行有效,审计人员可以适当减少实质性程序的工作量,提高审计效率。例如,在固定资产内部控制良好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可以减少对固定资产的详细盘点数量,仅对部分重要固定资产进行抽查盘点。
内部控制无效 若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审计人员应调整审计策略,增加实质性程序的范围和深度。例如,在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存在漏洞,可能导致收入确认不准确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应扩大收入细节测试的范围,对更多的销售交易进行检查,包括合同条款、发货记录、收款凭证等。
五、数据分析在审计应对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分析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数据分析能够帮助审计人员快速、准确地发现审计线索,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一)数据分析工具与技术
审计软件 目前市场上有多种专业的审计软件,如审计之星、鼎信诺等。这些审计软件可以与被审计单位的财务软件进行数据对接,实现数据的快速采集和分析。审计人员可以利用审计软件进行账表核对、科目分析、抽样审计等工作。
数据挖掘技术 数据挖掘技术可以从大量的数据中发现潜在的模式和规律。例如,在应收账款数据挖掘中,审计人员可以通过聚类分析,将应收账款按照账龄、客户类型等特征进行分类,找出可能存在风险的应收账款群组;通过关联分析,发现应收账款与销售收入、销售政策等因素之间的关联关系,为审计判断提供依据。
(二)数据分析在审计应对中的应用场景
风险识别 审计人员可以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进行全面分析,快速识别潜在的审计风险。例如,通过对销售数据的分析,发现某些客户的销售额在短期内异常增长,可能存在虚构销售的风险。
审计抽样 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帮助审计人员更科学地进行审计抽样。审计人员可以根据数据分析结果,确定抽样的总体范围、抽样比例和抽样方法,提高样本的代表性。例如,在对存货进行抽样审计时,审计人员可以利用数据分析软件对存货的价值、数量、出入库频率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选择更具代表性的存货样本进行盘点和计价测试。
审计证据获取 通过数据分析,审计人员可以获取更多、更可靠的审计证据。例如,在对费用报销进行审计时,审计人员可以利用数据分析软件对报销数据进行筛选和分析,找出报销金额异常、报销频率过高、报销项目不符合规定等问题,为进一步的审计调查提供线索。
六、结论
有效的审计应对策略是确保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的关键。审计人员应通过准确识别审计风险,针对不同风险类型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重视内部控制评估,并充分利用数据分析技术,不断提升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让审计工作不再困难。同时,随着经济环境和审计技术的不断发展,审计人员需要持续学习和更新知识,以适应日益复杂的审计工作要求。未来,审计应对策略也将不断创新和完善,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和经济秩序的稳定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