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审计工作在当今经济环境中至关重要,它对于保障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起着关键作用。然而,随着经济业务的日益复杂和多样化,审计人员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制定并实施有效的审计应对策略,以高效完成审计任务,成为了审计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将深入探讨一系列实用的审计应对策略,帮助审计人员提升审计效率与质量。
二、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 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 审计人员首先要对被审计单位所处的行业进行全面了解。不同行业具有不同的经营特点、市场竞争格局以及行业风险。例如,科技行业可能面临技术更新换代快、研发投入大且不确定性高的风险;而传统制造业则可能更关注成本控制、生产流程优化等方面。同时,了解相关的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也不可或缺。法律法规的变化可能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产生重大影响,如环保法规的收紧可能导致高污染行业企业面临额外的合规成本与潜在的法律诉讼风险。
- 被审计单位的性质 被审计单位的性质包括其组织形式(是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还是合伙企业等)、所有权结构以及治理结构等。不同的组织形式可能在财务报告要求、决策机制等方面存在差异。例如,股份有限公司通常需要遵循更为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以保护广大股东的利益。了解所有权结构有助于审计人员识别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而治理结构的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 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 会计政策的选择会显著影响财务报表的编制结果。审计人员要关注被审计单位选用的会计政策是否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是否与行业惯例相符,以及会计政策变更的合理性及其对财务报表的影响。例如,对于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直线法与加速折旧法会导致不同期间的折旧费用不同,进而影响利润。若被审计单位随意变更折旧方法,且未能提供合理的理由和充分的披露,审计人员应保持高度警惕。
三、评估审计风险
- 重大错报风险 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它包括两个层次: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在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通常与被审计单位的整体经营环境、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等因素相关。例如,若被审计单位面临重大的经营困境,如市场份额急剧下降、债务违约风险增加等,可能导致财务报表整体存在较高的重大错报风险。在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则与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的具体认定相关。比如,应收账款的计价认定可能存在重大错报风险,如果被审计单位的坏账准备计提方法不合理或者对客户信用状况评估不准确。
- 检查风险 检查风险是指如果存在某一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是重大的,注册会计师为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而实施程序后没有发现这种错报的风险。检查风险与审计程序的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直接相关。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合理设计审计程序、增加审计证据的数量和质量等方式来降低检查风险。例如,在对应收账款进行函证时,若函证程序设计合理且执行到位,就能有效降低因应收账款存在高估等错报而未被发现的检查风险。
四、内部控制测试
- 内部控制的了解 审计人员应通过询问被审计单位的人员、观察经营活动、检查文件记录等多种方法,全面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了解的内容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过程、信息系统与沟通、控制活动以及对控制的监督等要素。例如,在控制环境方面,审计人员要关注管理层的诚信和道德价值观,这会影响整个企业内部控制的基调。若管理层缺乏诚信,内部控制可能会流于形式,增加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
- 内部控制的测试 在对内部控制有了初步了解后,审计人员需要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测试。这可以通过实施控制测试程序来完成,如询问、观察、检查和重新执行等。例如,对于付款审批控制,审计人员可以选取一定数量的付款凭证,检查是否经过适当的审批,审批流程是否符合规定。如果控制测试结果表明内部控制运行有效,审计人员可以适当减少实质性程序的范围;反之,则应扩大实质性程序的范围。
五、实质性程序
- 细节测试 细节测试是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的具体细节进行测试,目的是直接识别财务报表认定是否存在错报。例如,在对应收账款进行审计时,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函证、检查销售合同、发票等原始凭证,核实应收账款的真实性、计价和分摊等认定。对于存货,审计人员可以进行实地盘点,并与存货明细账进行核对,检查存货的数量、计价和所有权等情况。细节测试通常适用于对存在、发生、计价和分摊等认定的审计。
- 实质性分析程序 实质性分析程序是通过研究数据间关系评价信息,以识别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及相关认定是否存在错报。审计人员可以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历史数据、行业数据等,建立合理的分析模型。例如,对于销售收入,审计人员可以分析其与销售量、销售价格之间的关系,与以往年度数据或同行业数据进行比较。如果发现重大波动或异常关系,应进一步调查原因,以确定是否存在错报。实质性分析程序通常适用于在一段时期内存在可预期关系的大量交易。
六、审计证据的收集与评价
- 审计证据的收集 审计证据是审计人员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的基础。审计人员应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审计证据,包括检查记录或文件、检查有形资产、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和分析程序等。在收集审计证据时,要确保其充分性和适当性。充分性是指审计证据的数量足以支持审计人员的审计结论;适当性则包括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关性是指审计证据与审计目标相关,可靠性是指审计证据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被审计事项。例如,函证获取的外部证据通常比被审计单位内部生成的证据更可靠。
- 审计证据的评价 审计人员在收集到审计证据后,要对其进行评价。评价时要考虑审计证据的来源、性质以及与其他审计证据之间的相互印证关系等。如果不同来源的审计证据之间存在矛盾或不一致,审计人员应进一步调查,以确定哪项证据更为可靠。例如,若应收账款函证结果与被审计单位账面记录存在重大差异,审计人员应分析差异原因,可能需要进一步核实销售合同、发货记录等相关资料,以得出准确的审计结论。
七、分析程序在审计中的运用
- 风险评估阶段的分析程序 在风险评估阶段,审计人员运用分析程序的目的是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识别可能存在重大错报风险的领域。审计人员可以对财务报表中的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如计算各种财务比率、比较不同期间的数据等。例如,通过计算毛利率并与以往年度或同行业数据比较,如果发现毛利率异常波动,可能表明收入或成本存在错报风险,从而引导审计人员进一步关注相关领域。
- 实质性程序阶段的分析程序 如前文所述,实质性程序阶段的分析程序主要是为了识别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及相关认定是否存在错报。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和指标。例如,对于成本费用类项目,可以分析其占收入的比例是否合理,与以往年度相比是否存在异常变化。
- 完成审计工作阶段的分析程序 在完成审计工作阶段,审计人员运用分析程序的目的是对财务报表进行总体复核,评价财务报表整体是否与其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一致。审计人员可以再次计算重要的财务比率,检查财务报表项目之间的勾稽关系是否正确。如果发现存在异常情况,应考虑是否需要追加审计程序,以确保审计结论的准确性。
八、结论
综上所述,实用的审计应对策略涵盖了从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评估审计风险,到内部控制测试、实质性程序的实施,以及审计证据的收集与评价、分析程序的运用等多个方面。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具体的审计项目特点,灵活运用这些策略,以有效应对审计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挑战,实现高效审计,为财务信息使用者提供可靠的审计报告,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部分文章内容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