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审计应对策略概述
审计应对策略是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工作时,为实现审计目标、降低审计风险所采取的一系列方法和措施。对于刚接触审计领域的小白来说,理解这些策略至关重要,它犹如开启审计知识宝库的钥匙。
审计目标与风险 审计的主要目标是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然而,在审计过程中会面临各种风险,如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而检查风险是指如果存在某一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是重大的,注册会计师为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而实施程序后没有发现这种错报的风险。
应对策略的重要性 合理的审计应对策略能够帮助审计人员准确识别和评估风险,针对性地设计和实施审计程序,从而提高审计效率,保证审计质量,减少审计失败的可能性。
二、风险评估策略
- 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审计人员首先要对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进行了解。例如,所处行业的市场竞争程度、行业的技术发展趋势等都会影响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报表。同时,还要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性质,包括其所有权结构、治理结构、组织结构等。比如,家族式企业可能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一些独特的问题。
此外,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也是了解的重点。例如,对于一家制造业企业,其生产流程、原材料采购渠道等经营活动的信息对于评估财务报表的真实性至关重要。
- 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审计人员要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层次以及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通常与控制环境有关,如管理层的诚信问题、治理层的监督有效性等。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则与特定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相关,例如应收账款的计价和分摊认定可能存在的风险。
在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时,审计人员可以运用分析程序,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数据进行趋势分析、比率分析等。例如,通过比较不同期间的毛利率,如果发现毛利率波动异常,可能暗示收入或成本存在重大错报风险。
三、针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应对策略
- 总体应对措施 当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属于高风险水平时,审计人员应当采取总体应对措施。首先,要向项目组强调在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过程中保持职业怀疑态度的必要性。职业怀疑是审计人员必备的一种态度,它要求审计人员对审计证据进行审慎评价,不轻易相信管理层提供的资料。
其次,分派更有经验或具有特殊技能的审计人员,或利用专家的工作。例如,在审计一家高科技企业时,可能需要借助行业专家来评估其无形资产的价值。
另外,对拟实施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作出总体修改。比如,在期末而非期中实施更多的审计程序,扩大审计程序的范围等。
- 进一步审计程序 进一步审计程序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
(1)控制测试 控制测试的目的是测试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当存在下列情形之一时,审计人员应当实施控制测试:在评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时,预期控制的运行是有效的;仅实施实质性程序并不能够提供认定层次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在实施控制测试时,审计人员可以采用询问、观察、检查和重新执行等审计程序。例如,询问仓库管理人员关于存货出入库的控制流程,观察员工实际执行内部控制的情况,检查相关的文件记录,以及重新执行某项内部控制程序来验证其有效性。
(2)实质性程序 实质性程序是指用于发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的审计程序,包括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的细节测试以及实质性分析程序。细节测试是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的具体细节进行测试,以发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例如,对应收账款进行函证,检查销售合同、发票等原始凭证,以验证应收账款的存在性和计价准确性。
实质性分析程序则是通过研究数据间关系评价信息,用以识别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及相关认定是否存在错报。比如,通过分析产品的成本构成与产量之间的关系,来判断成本核算是否正确。
四、审计证据获取策略
- 审计证据的性质 审计证据是审计人员为了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所有信息,包括财务报表依据的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主要包括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总账、明细账等,其他信息则包括被审计单位会议记录、内部控制手册、询证函回函等。
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是审计证据的两个重要特征。充分性是对审计证据数量的衡量,适当性是对审计证据质量的衡量,包括相关性和可靠性。例如,与应收账款存在认定相关的函证回函就是相关性较高的审计证据,而从外部独立来源获取的审计证据通常比从被审计单位内部获取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 获取审计证据的审计程序 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检查、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和分析程序等获取审计证据。函证是一种重要的审计程序,常用于应收账款、银行存款等项目的审计。审计人员直接从第三方获取书面答复以作为审计证据,能够提高审计证据的可靠性。例如,向银行函证被审计单位的银行存款余额,向客户函证应收账款余额等。
重新计算则是对被审计单位的原始凭证及会计记录中的数据所进行的验算或另行计算。比如,重新计算固定资产折旧额,以验证被审计单位折旧计算的准确性。
五、审计抽样策略
审计抽样的概念 审计抽样是指审计人员对具有审计相关性的总体中低于百分之百的项目实施审计程序,使所有抽样单元都有被选取的机会,为审计人员针对整个总体得出结论提供合理基础。审计抽样可以分为统计抽样和非统计抽样。统计抽样是指同时具备下列特征的抽样方法:随机选取样本项目;运用概率论评价样本结果,包括计量抽样风险。非统计抽样则不具备这些特征。
审计抽样的应用 在控制测试中,审计人员可以运用审计抽样来测试内部控制的运行有效性。例如,在对采购审批内部控制进行测试时,从全年的采购申请单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检查是否经过适当的审批。在实质性程序中,审计抽样可用于细节测试,如对应收账款余额进行抽样函证,以推断应收账款总体的金额是否存在重大错报。
在运用审计抽样时,审计人员需要考虑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抽样风险是由于采用抽样方法而导致的风险,包括控制测试中的信赖过度风险和信赖不足风险,以及细节测试中的误受风险和误拒风险。非抽样风险则是由于某些与样本规模无关的因素而导致审计人员得出错误结论的可能性,如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失误、审计程序设计不当等。
六、审计报告阶段的应对策略
- 评价审计结果 审计人员在完成审计工作后,要对审计结果进行评价。首先,要汇总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错报,包括事实错报、判断错报和推断错报。事实错报是毋庸置疑的错报,如被审计单位将应计入固定资产的支出计入了当期费用。判断错报是由于注册会计师认为管理层对会计估计作出不合理的判断或不恰当地选择和运用会计政策而导致的差异。推断错报是注册会计师对总体存在的错报作出的最佳估计数,通常包括通过测试样本估计出的总体的错报减去在测试中发现的已经识别的具体错报。
然后,根据重要性水平来评价这些错报。如果错报汇总数低于重要性水平,对财务报表的影响不重大,审计人员可以发表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如果错报汇总数超过重要性水平,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可能是重大的,审计人员应当考虑通过扩大审计程序的范围或要求管理层调整财务报表降低审计风险。
- 撰写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的最终成果,它反映了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发表的审计意见。审计报告分为标准审计报告和非标准审计报告。标准审计报告是指不含有说明段、强调事项段、其他事项段或其他任何修饰性用语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非标准审计报告则包括带强调事项段或其他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和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审计人员应当根据审计结果和被审计单位对有关问题的处理情况,恰当地选择审计报告的类型。例如,如果审计范围受到限制,但不影响审计人员对财务报表整体发表审计意见,审计人员可以发表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如果审计范围受到重大限制,无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审计人员应当发表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综上所述,审计应对策略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从风险评估到审计报告阶段,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审计人员运用恰当的策略来确保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审计目标的实现。对于审计小白来说,通过逐步学习和实践这些策略,能够逐渐掌握审计工作的核心要点,为今后从事审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