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舟云财务软件

揭秘固定资产确认和计量的技巧

2025-04-14 07:27

一、引言

固定资产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物质基础,其确认和计量对于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至关重要。正确地确认和计量固定资产,不仅能够如实反映企业的资产规模和运营能力,还能为企业的成本核算、利润计算提供可靠依据。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固定资产的确认和计量面临诸多复杂因素,需要财务人员熟练掌握相关技巧。

二、固定资产的确认

  1. 确认条件 固定资产的确认需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其一,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这需要财务人员依据以往经验、市场情况以及企业自身的经营规划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判断。例如,对于生产制造企业购置的新生产设备,若该设备所生产的产品市场需求旺盛,企业有稳定的销售渠道,那么就可以认为与该设备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其二,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成本的可靠计量要求企业在购置、建造固定资产过程中,对各项支出进行准确记录和核算。如企业自行建造厂房,需对建筑材料、人工费用、设计费用等各项支出进行详细归集,确保成本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 特殊情况的确认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固定资产的确认存在一定难度。比如,对于企业取得的土地使用权,通常应确认为无形资产。但如果企业外购的房屋建筑物,价款中包括土地和建筑物的价值,且难以在两者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则应全部作为固定资产核算。再如,企业的环保设备和安全设备等资产,虽然不能直接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但有助于企业从其他相关资产的使用中获得未来经济利益,也应确认为固定资产。

三、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

  1. 外购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 企业外购固定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对于不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其初始成本直接按照上述各项费用之和确定。例如,企业购入一台不需要安装的生产设备,购买价款为100万元,增值税13万元(假设可抵扣),运输费5万元,那么该设备的初始成本为100 + 5 = 105万元。对于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应先通过“在建工程”科目归集相关成本,待安装完毕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再转入“固定资产”科目。例如,企业购入一台需要安装的大型机器设备,购买价款200万元,增值税26万元(假设可抵扣),运输费10万元,安装过程中领用原材料20万元,支付安装工人工资15万元。则在购入时,借:在建工程 210(200 + 1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26,贷:银行存款 236;安装领用原材料时,借:在建工程 20,贷:原材料 20;支付安装工人工资时,借:在建工程 15,贷:应付职工薪酬 15;安装完毕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借:固定资产 245(210 + 20 + 15),贷:在建工程 245。
  2. 自行建造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 自行建造固定资产应按照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确定其成本。包括工程用物资成本、人工成本、交纳的相关税费、应予资本化的借款费用以及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企业采用自营方式建造固定资产时,购入工程物资,借:工程物资,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贷:银行存款等;领用工程物资,借:在建工程,贷:工程物资;领用本企业原材料,借:在建工程,贷:原材料;领用本企业生产的商品,借:在建工程,贷:库存商品,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如果是应税消费品还需考虑消费税等);发生的工程人员工资等,借:在建工程,贷:应付职工薪酬;辅助生产部门为工程提供的劳务,借:在建工程,贷: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借:固定资产,贷:在建工程。如果采用出包方式建造固定资产,企业支付给建造承包商的工程价款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企业按合理估计的发包工程进度和合同规定向建造承包商结算的进度款,借:在建工程,贷:银行存款等;工程完成时按合同规定补付的工程款,借:在建工程,贷:银行存款等;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借:固定资产,贷:在建工程。
  3. 投资者投入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 投资者投入固定资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例如,A企业接受B公司投入的一台设备,投资合同约定该设备价值为500万元,该价值公允。则A企业应作如下账务处理:借:固定资产 500,贷:实收资本 500。若合同约定价值不公允,应按照该设备的公允价值入账。

四、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

  1. 固定资产折旧 (1)折旧方法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主要有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年限平均法是将固定资产的应计折旧额均衡地分摊到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内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为:年折旧率 =(1 - 预计净残值率)÷ 预计使用寿命(年)× 100%,月折旧率 = 年折旧率 ÷ 12,月折旧额 = 固定资产原价×月折旧率。例如,企业有一台设备,原价10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10年,预计净残值率5%,则年折旧率 =(1 - 5%)÷ 10 × 100% = 9.5%,月折旧率 = 9.5% ÷ 12 ≈ 0.79%,月折旧额 = 100 × 0.79% = 0.79万元。工作量法是根据实际工作量计算每期应计提折旧额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为: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 固定资产原价×(1 - 预计净残值率)÷ 预计总工作量,某项固定资产月折旧额 = 该项固定资产当月工作量×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如某运输企业一辆货车,原价50万元,预计总行驶里程50万公里,预计净残值率4%,本月行驶4000公里,则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 50×(1 - 4%)÷ 50 = 0.96元/公里,本月折旧额 = 4000×0.96 = 3840元。双倍余额递减法是在不考虑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的情况下,根据每期期初固定资产原价减去累计折旧后的金额和双倍的直线法折旧率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的一种方法。但在其折旧年限到期前两年内,将固定资产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平均摊销。计算公式为:年折旧率 = 2÷预计使用寿命(年)× 100%,月折旧率 = 年折旧率 ÷ 12,月折旧额 =(固定资产原价 - 累计折旧)×月折旧率。例如,企业一台设备原价2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5年,预计净残值1万元。第一年折旧额 = 20×(2÷5) = 8万元;第二年折旧额 =(20 - 8)×(2÷5) = 4.8万元;第三年折旧额 =(20 - 8 - 4.8)×(2÷5) = 2.88万元;第四年和第五年折旧额 =(20 - 8 - 4.8 - 2.88 - 1)÷ 2 = 1.66万元。年数总和法是将固定资产的原价减去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乘以一个以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寿命为分子、以预计使用寿命逐年数字之和为分母的逐年递减的分数计算每年的折旧额。计算公式为:年折旧率 = 尚可使用寿命÷预计使用寿命的年数总和× 100%,月折旧率 = 年折旧率 ÷ 12,月折旧额 =(固定资产原价 - 预计净残值)×月折旧率。如企业一项固定资产原价15万元,预计使用年限5年,预计净残值1万元。第一年折旧额 =(15 - 1)×(5÷15) = 4.67万元;第二年折旧额 =(15 - 1)×(4÷15) = 3.73万元;第三年折旧额 =(15 - 1)×(3÷15) = 2.8万元;第四年折旧额 =(15 - 1)×(2÷15) = 1.87万元;第五年折旧额 =(15 - 1)×(1÷15) = 0.93万元。 (2)折旧政策的选择与变更 企业应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选择折旧方法。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如需变更,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例如,企业由于生产工艺的改变,某项设备的实际使用情况发生变化,导致原采用的年限平均法不再能准确反映其损耗情况,经管理层研究决定,将折旧方法变更为工作量法。这种变更应按照会计估计变更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采用未来适用法,不调整以前期间的折旧额,只对变更当期及以后期间的折旧额进行调整。
  2. 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 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分为资本化的后续支出和费用化的后续支出。资本化的后续支出是指与固定资产有关的更新改造等后续支出,满足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同时将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扣除。例如,企业对一条生产线进行更新改造,该生产线原价1000万元,已计提折旧300万元,改造过程中发生支出500万元,被替换部分账面价值100万元。则改造后生产线的入账价值 =(1000 - 300) + 500 - 100 = 1100万元。在进行更新改造时,先将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转入在建工程,借:在建工程 700,累计折旧 300,贷:固定资产 1000;发生改造支出时,借:在建工程 500,贷:银行存款等 500;扣除被替换部分账面价值时,借:营业外支出 100,贷:在建工程 100;改造完成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借:固定资产 1100,贷:在建工程 1100。费用化的后续支出是指与固定资产有关的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不满足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在发生时计入当期管理费用或销售费用等。如企业对办公设备进行日常维修,发生维修费用5000元,借:管理费用 5000,贷:银行存款 5000。

五、固定资产的期末计量

  1. 固定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 企业应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固定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主要包括:固定资产的市价当期大幅度下跌,其跌幅明显高于因时间的推移或者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企业经营所处的经济、技术或者法律等环境以及固定资产所处的市场在当期或者将在近期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市场利率或者其他市场投资报酬率在当期已经提高,从而影响企业计算固定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折现率,导致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大幅度降低;有证据表明固定资产已经陈旧过时或者其实体已经损坏;固定资产已经或者将被闲置、终止使用或者计划提前处置;企业内部报告的证据表明固定资产的经济绩效已经低于或者将低于预期等。
  2. 固定资产减值的计量与账务处理 如果固定资产存在减值迹象,应当进行减值测试,估计其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固定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当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企业应当将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例如,企业一项固定资产账面价值800万元,经测试其可收回金额为700万元,则应计提减值准备100万元。账务处理为:借:资产减值损失 100,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100。固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六、结论

固定资产的确认和计量是企业财务工作的重要环节,贯穿于固定资产的整个生命周期。财务人员需要熟练掌握固定资产确认和计量的各项技巧,准确判断确认条件,合理选择计量方法,严格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会计处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有力支持。同时,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企业业务的拓展,固定资产的确认和计量也可能面临新的挑战,财务人员应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微信扫码登录 去使用财务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