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固定资产的定义与确认
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有形资产。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固定资产具有以下几个关键特征:
持有目的
- 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例如工厂的生产设备,是为了生产商品而购置的;写字楼的办公设备,是为了企业日常办公运营。这区别于企业为了出售而持有的存货,如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的商品房,其目的是销售获利,不属于固定资产。
- 出租也是固定资产的一个持有目的,这里的出租主要是指经营性出租,比如企业将闲置的厂房出租给其他企业使用,通过收取租金获取收益。
使用寿命 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这意味着它在较长时间内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以一台机器设备为例,假设企业预计它能够使用5年,这5年期间它持续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为企业创造价值。而且在这期间,企业会对其进行维护、保养等,以延长其使用寿命和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
固定资产的确认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企业在购置固定资产时,要对其未来可能带来的经济利益进行合理估计。例如,企业购买一台新型的生产设备,该设备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预计能够增加企业的产品销售量,从而带来更多的销售收入,那么就可以认为与该设备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反之,如果购买的设备技术已经落后,市场需求不大,很难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增加,那么就不符合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
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成本能够可靠计量是固定资产确认的重要前提。企业购置固定资产时,其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都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比如企业购买一台设备,购买价款为100万元,运输费1万元,安装调试费2万元,那么该设备的成本就是100 + 1 + 2 = 103万元。如果企业无法准确确定这些成本,就不能将其确认为固定资产。
二、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
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是指确定固定资产的取得成本。不同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其初始成本的构成也有所不同。
- 外购固定资产 外购固定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 例如,企业购入一台不需要安装的设备,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设备价款为50000元,增值税税额为6500元,另支付运输费1000元,款项均以银行存款支付。该设备的入账成本 = 50000 + 1000 = 51000元。会计分录如下: 借:固定资产——设备 51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6500 贷:银行存款 57500
如果购入的是需要安装的设备,假设上述设备需要安装,安装过程中领用原材料2000元,支付安装工人工资1500元。则该设备的入账成本 = 50000 + 1000 + 2000 + 1500 = 54500元。会计分录如下: (1)购入设备时: 借:在建工程——设备 51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6500 贷:银行存款 57500 (2)发生安装费用时: 借:在建工程——设备 3500 贷:原材料 2000 应付职工薪酬 1500 (3)设备安装完毕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 借:固定资产——设备 54500 贷:在建工程——设备 54500
自行建造固定资产 自行建造固定资产的成本,由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构成。包括工程用物资成本、人工成本、交纳的相关税费、应予资本化的借款费用以及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 假设企业自行建造一栋厂房,为建造该厂房购入工程物资100万元,增值税税额13万元,全部用于工程建设。领用本企业生产的产品一批,实际成本为20万元,计税价格为25万元,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3%。发生工程人员工资30万元,支付其他费用15万元。该厂房的成本 = 100 + 20 + 30 + 15 = 165万元。会计分录如下: (1)购入工程物资时: 借:工程物资 1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3 贷:银行存款 113 (2)领用工程物资时: 借:在建工程——厂房 100 贷:工程物资 100 (3)领用本企业产品时: 借:在建工程——厂房 20 贷:库存商品 20 (4)发生工程人员工资时: 借:在建工程——厂房 30 贷:应付职工薪酬 30 (5)支付其他费用时: 借:在建工程——厂房 15 贷:银行存款 15 (6)工程完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 借:固定资产——厂房 165 贷:在建工程——厂房 165
投资者投入固定资产 投资者投入固定资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例如,A公司接受B公司投入的一台设备,投资合同约定该设备的价值为80万元,增值税税额为10.4万元。该设备的公允价值为85万元。由于合同约定价值不公允,应以公允价值作为入账价值。会计分录如下: 借:固定资产——设备 85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0.4 贷:实收资本——B公司 95.4
三、固定资产的折旧
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系统分摊。应计折旧额是指应当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的原价扣除其预计净残值后的金额。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还应当扣除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
影响固定资产折旧的因素
- 固定资产原价:即固定资产的初始入账成本,这是计算折旧的基础。如一台设备购入成本为100万元,那么在计算折旧时,这个100万元就是重要的依据。
- 预计净残值:是指假定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已满并处于使用寿命终了时的预期状态,企业目前从该项资产处置中获得的扣除预计处置费用后的金额。假设一台设备预计使用10年后报废,预计报废时能卖10万元,而处置该设备可能需要花费1万元,那么预计净残值就是10 - 1 = 9万元。
-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如果固定资产发生减值,那么其账面价值会减少,相应地折旧额也会受到影响。例如,一台设备原价100万元,已计提折旧20万元,后经测试发生减值10万元,那么计提减值后该设备的账面价值变为100 - 20 - 10 = 70万元,后续折旧将基于70万元来计算。
- 固定资产使用寿命:企业应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其使用寿命。不同类型的固定资产使用寿命不同,如房屋建筑物一般使用寿命较长,可能为20 - 50年;而电子设备使用寿命相对较短,可能为3 - 5年。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 年限平均法:又称直线法,是将固定资产的应计折旧额均衡地分摊到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内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 =(1 - 预计净残值率)÷ 预计使用寿命(年)× 100% 月折旧率 = 年折旧率 ÷ 12 月折旧额 = 固定资产原价 × 月折旧率 例如,企业有一项固定资产,原价为5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为10年,预计净残值率为4%。则: 年折旧率 =(1 - 4%)÷ 10 × 100% = 9.6% 月折旧率 = 9.6% ÷ 12 = 0.8% 月折旧额 = 500000 × 0.8% = 4000元 会计分录为: 借:管理费用/制造费用等(根据固定资产用途确定)4000 贷:累计折旧 4000
- 工作量法:是根据实际工作量计算每期应提折旧额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 固定资产原价 ×(1 - 预计净残值率)÷ 预计总工作量 某项固定资产月折旧额 = 该项固定资产当月工作量 × 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例如,企业一辆运输汽车原价为20万元,预计总行驶里程为50万公里,预计净残值率为5%,本月行驶里程为4000公里。则: 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 200000 ×(1 - 5%)÷ 500000 = 0.38(元/公里) 本月折旧额 = 4000 × 0.38 = 1520元 会计分录为: 借:销售费用(运输汽车一般用于销售环节)1520 贷:累计折旧 1520
- 双倍余额递减法:是指在不考虑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的情况下,根据每期期初固定资产原价减去累计折旧后的金额和双倍的直线法折旧率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 = 2 ÷ 预计使用寿命(年)× 100% 月折旧率 = 年折旧率 ÷ 12 月折旧额 =(固定资产原价 - 累计折旧)× 月折旧率 在其折旧年限到期前两年内,将固定资产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平均摊销。 例如,企业有一项固定资产,原价为10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预计净残值为4万元。 第一年折旧额: 年折旧率 = 2 ÷ 5 × 100% = 40% 第一年折旧额 = 100 × 40% = 40万元 第二年折旧额: (100 - 40)× 40% = 24万元 第三年折旧额: (100 - 40 - 24)× 40% = 14.4万元 第四、五年折旧额: [(100 - 40 - 24 - 14.4) - 4]÷ 2 = 8.8万元 会计分录以第一年为例: 借:管理费用/制造费用等(根据固定资产用途确定)400000 贷:累计折旧 400000
- 年数总和法:是指将固定资产的原价减去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乘以一个逐年递减的分数计算每年的折旧额,这个分数的分子代表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寿命,分母代表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逐年数字总和。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 = 尚可使用年限 ÷ 预计使用寿命的年数总和 × 100% 月折旧率 = 年折旧率 ÷ 12 月折旧额 =(固定资产原价 - 预计净残值)× 月折旧率 例如,企业一项固定资产原价为8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预计净残值为2万元。 第一年折旧率 = 5 ÷(1 + 2 + 3 + 4 + 5)× 100% = 33.33% 第一年折旧额 =(80 - 2)× 33.33% = 26万元 第二年折旧率 = 4 ÷(1 + 2 + 3 + 4 + 5)× 100% = 26.67% 第二年折旧额 =(80 - 2)× 26.67% = 20.8万元 第三年折旧率 = 3 ÷(1 + 2 + 3 + 4 + 5)× 100% = 20% 第三年折旧额 =(80 - 2)× 20% = 15.6万元 第四年折旧率 = 2 ÷(1 + 2 + 3 + 4 + 5)× 100% = 13.33% 第四年折旧额 =(80 - 2)× 13.33% = 10.4万元 第五年折旧率 = 1 ÷(1 + 2 + 3 + 4 + 5)× 100% = 6.67% 第五年折旧额 =(80 - 2)× 6.67% = 5.2万元 会计分录以第一年为例: 借:管理费用/制造费用等(根据固定资产用途确定)260000 贷:累计折旧 260000
四、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
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更新改造支出、修理费用等。
资本化的后续支出 与固定资产有关的更新改造等后续支出,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同时将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扣除。 例如,企业对一台生产设备进行更新改造,该设备原价为100万元,已计提折旧30万元。改造过程中发生支出40万元,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为10万元。则更新改造后设备的入账价值 =(100 - 30)+ 40 - 10 = 100万元。会计分录如下: (1)将固定资产转入在建工程: 借:在建工程——设备 70 累计折旧 30 贷:固定资产——设备 100 (2)发生改造支出: 借:在建工程——设备 40 贷:银行存款等 40 (3)扣除被替换部分账面价值: 借:营业外支出 10 贷:在建工程——设备 10 (4)工程完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借:固定资产——设备 100 贷:在建工程——设备 100
费用化的后续支出 与固定资产有关的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在发生时计入当期管理费用或销售费用等。 例如,企业对办公设备进行日常维修,发生维修费用5000元,以银行存款支付。会计分录如下: 借:管理费用 5000 贷:银行存款 5000
五、固定资产的处置
固定资产处置包括固定资产的出售、报废、毁损、对外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企业处置固定资产应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核算。
固定资产出售 例如,企业出售一台已使用3年的设备,原价为50万元,已计提折旧18万元,未计提减值准备。出售价格为35万元,增值税税额为4.55万元,款项已收存银行。清理过程中发生清理费用2万元,以银行存款支付。会计分录如下: (1)将固定资产转入清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 32 累计折旧 18 贷:固定资产 50 (2)收到出售价款: 借:银行存款 39.55 贷:固定资产清理 35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4.55 (3)支付清理费用: 借:固定资产清理 2 贷:银行存款 2 (4)结转清理净损益: 固定资产清理净收益 = 35 - 32 - 2 = 1万元 借:固定资产清理 1 贷:资产处置损益 1
固定资产报废、毁损 假设企业一台设备因使用期满且丧失使用功能报废,原价为40万元,已计提折旧38万元,未计提减值准备。报废过程中残料变价收入1万元,增值税税额为0.13万元,款项已收存银行。清理过程中发生清理费用0.5万元,以银行存款支付。会计分录如下: (1)将固定资产转入清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 2 累计折旧 38 贷:固定资产 40 (2)收到残料变价收入: 借:银行存款 1.13 贷:固定资产清理 1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0.13 (3)支付清理费用: 借:固定资产清理 0.5 贷:银行存款 0.5 (4)结转清理净损益: 固定资产清理净损失 = 2 - 1 + 0.5 = 1.5万元 借:营业外支出——非流动资产报废损失 1.5 贷:固定资产清理 1.5
六、固定资产在财务规划中的重要性
资产结构优化 固定资产在企业资产中往往占据较大比重,合理配置固定资产有助于优化企业资产结构。例如,一家制造企业如果过度投资于厂房等固定资产,而忽视了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可能导致生产效率低下,产品质量不稳定。通过合理规划固定资产投资,使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比例协调,能够提高企业整体运营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
成本控制 固定资产折旧是产品成本或期间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计算和合理计提折旧,能够正确核算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如果折旧计算不准确,可能导致成本虚高或虚低,影响企业利润的真实性。同时,合理安排固定资产的维修、更新等后续支出,也是成本控制的关键。比如,对设备进行定期维护保养,可以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减少因设备故障导致的生产中断和维修成本增加。
资金安排 固定资产投资通常需要大量资金,且回收周期较长。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时,需要做好资金规划。一方面要确保有足够的资金满足固定资产购置、建造等需求;另一方面要合理安排资金来源,如自有资金、银行贷款等,控制资金成本。例如,企业计划新建一座厂房,预计投资1000万元,若全部使用银行贷款,高额的利息费用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财务压力。因此,企业应综合考虑自身财务状况,合理确定资金来源,确保企业资金链的稳定。
财务风险防范 固定资产的减值风险是企业面临的重要财务风险之一。如果企业的固定资产因技术进步、市场需求变化等原因发生减值,而企业未及时计提减值准备,可能导致资产账面价值虚高,财务报表失真。准确评估固定资产减值风险,及时计提减值准备,能够真实反映企业资产状况,防范财务风险。此外,合理规划固定资产的处置,避免因固定资产处置不当导致企业资产流失,也是财务风险防范的重要环节。
综上所述,深入了解固定资产知识,从固定资产的确认、计量、折旧、后续支出到处置等各个环节进行准确把握,并将其融入财务规划中,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财务人员应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做好固定资产管理与财务规划工作,为企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