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审计工作在企业财务监管、风险防控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内部审计确保企业自身运营合规高效,还是外部审计为企业利益相关者提供客观财务信息,清晰把握审计工作流程与重点都是审计人员及相关从业者的必备技能。那么,审计工作流程究竟包含哪些环节,每个环节又有哪些重点需要关注呢?让我们一同深入探讨。
二、审计计划阶段
- 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 审计人员首先要对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进行全面了解。例如,在科技行业,技术更新换代快,企业可能面临较高的研发风险和知识产权风险,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关注企业研发投入的核算以及知识产权的保护和估值。
- 同时,要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性质,包括其所有权结构、治理结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等。比如,家族企业可能存在治理结构相对简单但关联交易频繁的特点,审计人员就需重点关注关联交易的定价合理性和披露完整性。
- 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基于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审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又可细分为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例如,对于制造业企业的存货项目,由于其存在易损耗、计价复杂等特点,固有风险相对较高;若企业存货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如缺乏定期盘点制度,那么控制风险也会相应增加。审计人员通过识别和评估这些风险,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 制定审计计划 审计计划分为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总体审计策略用以确定审计范围、时间安排和方向,并指导具体审计计划的制定。例如,对于一家跨国公司的审计,审计范围可能涵盖其全球分支机构,时间安排需考虑不同地区的财务报告截止日期和审计资源调配。具体审计计划则更详细,包括风险评估程序、进一步审计程序(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等。比如,针对应收账款项目,具体审计计划可能规定通过函证程序来验证其真实性和准确性,明确函证的对象、时间和比例。
三、审计实施阶段
- 风险评估程序
- 询问:审计人员向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员工等相关人员询问,以获取对财务报表认定有影响的信息。例如,询问销售部门人员有关销售政策的执行情况,了解是否存在异常销售条款或促销活动,这可能影响收入的确认。
- 观察:观察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等。比如,观察仓库货物的出入库流程,是否严格按照规定的审批程序操作,以判断存货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 检查: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记录、原始凭证、合同协议等进行检查。例如,检查采购合同,核实采购价格、付款条款、交货日期等重要条款,确保采购业务的真实性和合规性。
- 分析程序:通过对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的分析,识别异常波动和关系。比如,对比分析企业不同期间的毛利率,若发现毛利率大幅波动,需进一步调查原因,可能存在成本核算错误或收入确认不实等问题。
- 控制测试(必要时或决定测试时) 当存在下列情形之一时,审计人员应当实施控制测试:在评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时,预期控制的运行是有效的;仅实施实质性程序并不能够提供认定层次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例如,对于货币资金内部控制,若企业设置了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审计人员可通过抽取一定样本的付款凭证,检查是否经过适当审批,以测试控制运行的有效性。控制测试的方法包括询问、观察、检查、重新执行等。重新执行是指审计人员重新独立执行作为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组成部分的程序或控制,以确认控制是否有效运行。例如,重新计算固定资产折旧,验证企业折旧计算方法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 实质性程序 实质性程序包括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的细节测试以及实质性分析程序。细节测试是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的具体细节进行测试,目的在于直接识别财务报表认定是否存在错报。比如,对固定资产进行细节测试时,审计人员可实地检查固定资产的存在性,核对固定资产卡片与实物是否相符,检查资产的购置发票、入账价值是否正确。实质性分析程序与分析程序类似,但它是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更具针对性。例如,对于营业收入,除了进行细节测试外,还可通过分析营业收入与销售量、销售价格之间的关系,结合市场趋势和企业经营策略,判断营业收入的合理性。
四、审计报告阶段
- 完成审计工作
- 汇总审计差异: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中的错报,需进行汇总。这些错报分为事实错报、判断错报和推断错报。事实错报是指审计人员可以确定的错报,如原始凭证金额计算错误导致的错报;判断错报是由于注册会计师认为管理层对会计估计作出不合理的判断或不恰当地选择和运用会计政策而导致的差异;推断错报是审计人员通过测试样本估计出的总体错报减去在测试中发现的已经识别的具体错报。
- 评价审计证据:审计人员对审计过程中获取的各类审计证据进行综合评价,判断其是否充分、适当。充分性是对审计证据数量的衡量,主要与注册会计师确定的样本量有关;适当性是对审计证据质量的衡量,包括相关性和可靠性。例如,外部独立第三方提供的函证回函比被审计单位内部生成的文件更可靠,与审计目标相关的证据才具有相关性。
- 与管理层和治理层沟通:审计人员就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如重大错报、内部控制缺陷等,与管理层和治理层进行沟通。沟通方式包括书面沟通和口头沟通,对于重大事项通常采用书面沟通。通过沟通,一方面让管理层和治理层了解审计情况,另一方面获取管理层和治理层对审计发现问题的反馈和解释。
- 编制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的最终成果,它反映了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发表的审计意见。审计报告分为标准审计报告和非标准审计报告。标准审计报告是指不含有说明段、强调事项段、其他事项段或其他任何修饰性用语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当审计人员认为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并实现公允反映时,发表无保留意见。非标准审计报告包括带强调事项段或其他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和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例如,当被审计单位存在重大不确定事项,如正在进行的重大诉讼,虽然不影响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但可能对使用者理解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审计人员可在审计报告中增加强调事项段予以说明。
五、结论
审计工作流程是一个严谨且系统的过程,从审计计划的精心制定,到审计实施阶段的细致审查,再到审计报告的准确出具,每个环节都紧密相连,不可或缺。明确各流程的重点,有助于审计人员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为企业和利益相关者提供准确可靠的审计信息。同时,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和企业业务的日益复杂,审计人员需要持续学习和更新知识,提升专业素养,以更好地应对审计工作中的各种挑战。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实际审计工作可能因不同审计项目和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而有所差异。审计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审计方法和程序,确保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审计目标的实现。
——部分文章内容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