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审计作为企业财务健康检查的重要手段,对于保障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合规性以及企业运营的有效性起着关键作用。清晰了解审计工作流程以及各流程中的重点,无论是对于审计人员高效执行审计任务,还是对于被审计单位积极配合审计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审计工作流程及重点进行全面解析。
二、审计计划阶段
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 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 审计人员首先要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所处的行业情况,包括行业的发展趋势、市场竞争格局等。例如,对于新兴的科技行业,技术更新换代快,企业的研发投入和知识产权等方面可能是重点关注领域。同时,关注相关的法律环境和监管要求,如环保行业,要了解环保法规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具体规定。
- 被审计单位的性质 了解被审计单位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是外资企业等,不同性质的企业在治理结构、财务政策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例如,国有企业可能在重大决策上有更严格的审批程序,而民营企业可能在业务创新和灵活性上更具特点。
- 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 分析被审计单位的长期和短期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所制定的战略。比如,一家计划拓展海外市场的企业,可能面临汇率风险、不同国家税收政策差异等经营风险,这些风险都可能影响财务报表的真实性。
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 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从整体上考虑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环境、内部控制等因素,判断是否存在可能导致财务报表整体出现重大错报的风险。例如,若被审计单位处于高度不稳定的市场环境中,经营业绩波动较大,可能存在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 识别和评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针对财务报表中的具体项目,如存货、应收账款等,分析其存在错报的可能性。比如,对于存货项目,如果企业的存货盘点制度不完善,可能导致存货数量或价值的错报。
制定审计计划
- 总体审计策略 确定审计的范围,包括涵盖的会计期间、财务报表项目等。例如,是对年度财务报表进行审计,还是对特定项目或期间进行审计。明确审计的时间安排,包括审计工作的开始时间、现场审计时间、报告出具时间等。同时,确定审计资源的分配,如安排多少审计人员,以及各人员负责的具体工作等。
- 具体审计计划 针对各个审计项目制定详细的审计程序。比如,对于应收账款的审计,计划采用函证的方式核实其真实性,明确函证的范围、对象、时间等具体细节。
审计计划阶段重点:全面、深入地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是准确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基础,而合理制定审计计划则是确保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审计人员在这个阶段要保持专业的敏感性和严谨性,不放过任何可能影响审计结果的因素。
三、审计实施阶段
风险评估程序
- 询问 向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财务人员、业务人员等进行询问,了解企业的业务流程、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等。例如,询问财务人员关于收入确认的政策和流程,询问业务人员关于销售合同的签订和执行情况。
- 观察 观察被审计单位的经营场所、生产流程、资产状况等。比如,实地观察仓库的存货摆放和管理情况,观察生产车间的设备运行和生产效率。
- 检查 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账簿、财务报表等相关资料。例如,抽查会计凭证,检查其是否附有合法有效的原始凭证,会计分录是否正确。
- 分析程序 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如比较不同期间的财务指标,分析财务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比如,分析销售收入与成本的变动趋势是否合理,如果销售收入大幅增长而成本增长缓慢,可能存在异常情况。
进一步审计程序
- 控制测试 当存在下列情形之一时,审计人员应当实施控制测试:在评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时,预期控制的运行是有效的;仅实施实质性程序并不能够提供认定层次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例如,对于企业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如果预期其运行有效,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抽取一定期间的货币资金收支记录,检查相关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如是否有严格的审批流程、是否定期进行银行对账等。
- 实质性程序 包括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的细节测试以及实质性分析程序。细节测试是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的具体细节进行测试,如对存货进行盘点,核实存货的数量和价值。实质性分析程序则是通过研究数据间关系评价信息,例如分析应收账款的账龄结构,判断坏账准备计提的合理性。
审计实施阶段重点:风险评估程序要全面、细致,以准确识别风险。进一步审计程序要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相互补充,确保能够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发现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
四、审计完成阶段
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
- 项目组内部复核 审计项目组成员完成审计工作后,由项目组内经验较为丰富的人员对其工作底稿进行复核。复核内容包括审计程序的执行是否符合审计计划,获取的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当等。例如,检查函证程序是否按计划执行,函证回函是否能支持审计结论。
- 项目质量控制复核 在出具审计报告前,由独立于项目组的人员对项目组作出的重大判断和在准备审计报告时得出的结论进行客观评价。复核人员会关注项目组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是否准确,审计证据是否足以支持审计意见等。
期后事项的审计
- 主动识别第一时段期后事项 第一时段期后事项是指财务报表日至审计报告日之间发生的事项。审计人员应当设计专门的审计程序来识别这些事项,如查阅被审计单位的董事会会议记录、与管理层沟通等,了解在此期间是否发生重大的资产处置、诉讼结案等事项。
- 被动识别第二时段期后事项 第二时段期后事项是指审计报告日后至财务报表报出日前发现的事实。如果知悉了该类事项,审计人员应当与管理层和治理层沟通,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措施,如修改审计报告等。
- 没有义务识别第三时段期后事项 第三时段期后事项是指财务报表报出日后发现的事实。通常情况下,审计人员没有义务针对财务报表实施任何审计程序,但如果知悉了该类事项且该事项若在审计报告日前知悉可能影响审计报告,审计人员应当采取措施。
获取管理层声明书 管理层声明书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向审计人员提供的关于财务报表的各项声明。声明书内容包括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已向审计人员披露了所有重大事项等。获取管理层声明书有助于明确管理层与审计人员的责任。
出具审计报告 根据审计结果,审计人员出具不同类型的审计报告。如果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并实现公允反映,审计人员出具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如果存在重大错报,但不具有广泛性,出具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如果存在重大错报且具有广泛性,出具否定意见审计报告;如果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可能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
审计完成阶段重点: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是保证审计质量的重要环节,期后事项的审计要准确把握不同时段的责任和处理方式,获取管理层声明书明确责任,而出具恰当的审计报告则是审计工作的最终成果体现,要确保审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五、结论
审计工作流程涵盖计划、实施和完成等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流程和重点。审计人员只有严格遵循审计流程,把握各阶段重点,才能高质量地完成审计工作,为企业提供可靠的审计意见,保障企业财务信息的质量和经济活动的健康运行。同时,被审计单位也应充分了解审计工作流程及重点,积极配合审计工作,共同促进企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