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舟云财务软件

当前位置:文章首页 > 存货的确认和计量 >

搞懂存货确认计量,业财融合更轻松

2025-04-14 07:23

一、引言

存货,作为企业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准确地确认和计量存货,不仅有助于企业真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更是实现业财融合的关键环节。业财融合要求财务人员深入了解业务流程,将财务知识与业务活动紧密结合,而存货的确认和计量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二、存货的定义与范围

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持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出售;二是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处于不断销售、耗用和重置之中;三是能够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

企业的存货范围包括各类原材料、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商品以及周转材料等。但需要注意的是,为建造固定资产等各项工程而储备的各种材料,虽然同属材料,由于用于建造固定资产等各项工程,其价值分次转移,最终目的并非出售,因此不能作为企业的存货进行核算。

三、存货确认的条件

存货的确认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与该存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该存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1. 与该存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这是存货确认的首要条件。经济利益是指直接或间接流入企业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判断存货有关的经济利益是否很可能流入企业,主要依据是该存货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是否转移到了企业。例如,企业已经签订了销售合同,将存货的所有权转移给了购买方,那么与该存货相关的经济利益就不再很可能流入企业,不应再确认为企业的存货。反之,如果企业已经取得了存货的控制权,即使该存货尚未验收入库,只要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就应当确认为企业的存货。

  2. 该存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是资产确认的一项基本条件。存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要求企业取得确凿证据,如购货发票、生产成本资料、生产成本账簿记录等。如果存货的成本不能可靠地计量,则不能确认为存货。例如,企业承诺购买一批商品,但由于尚未签订正式合同,价格也未最终确定,此时该商品的成本无法可靠计量,就不能确认为企业的存货。

四、存货的初始计量

存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存货成本包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成本。

  1. 采购成本 存货的采购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
  • 购买价款:指企业购入存货的发票账单上列明的价款,但不包括按规定可以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
  • 相关税费:指企业购买、自制或委托加工存货所发生的消费税、资源税和不能从增值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进项税额等。
  • 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如在存货采购过程中发生的仓储费、包装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等。这些费用能分清负担对象的,应直接计入存货的采购成本;不能分清负担对象的,应选择合理的分配方法,分配计入有关存货的采购成本。分配方法通常包括按所购存货的重量或采购价格的比例进行分配。

例如,企业从外地购入甲材料1000公斤,单价10元,增值税税率13%,另支付运输费500元(不考虑增值税),装卸费200元,运输途中发生合理损耗10公斤。则甲材料的采购成本计算如下:

购买价款 = 1000×10 = 10000(元) 相关税费(假设不考虑除增值税外的其他税费) = 0 运输费、装卸费等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 = 500 + 200 = 700(元) 甲材料的采购成本 = 10000 + 700 = 10700(元)

由于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虽然甲材料的实际入库数量为990公斤,但总成本不变,单位成本则变为10700÷990≈10.81(元/公斤)。

  1. 加工成本 存货的加工成本是指在存货的加工过程中发生的追加费用,包括直接人工以及按照一定方法分配的制造费用。
  • 直接人工:指企业在生产产品过程中,直接从事产品生产的工人的职工薪酬。
  • 制造费用:指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制造费用应当按照合理的方法分配计入有关的成本核算对象。分配方法通常有生产工人工时比例法、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机器工时比例法、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等。

例如,企业生产A产品,本月直接人工费用为20000元,制造费用总额为30000元。A产品本月生产工时为5000小时,B产品本月生产工时为3000小时。采用生产工人工时比例法分配制造费用,则A产品应分配的制造费用为:

制造费用分配率 = 30000÷(5000 + 3000) = 3.75(元/小时) A产品应分配的制造费用 = 5000×3.75 = 18750(元) A产品的加工成本 = 20000 + 18750 = 38750(元)

  1. 其他成本 存货的其他成本是指除采购成本、加工成本以外的,使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所发生的其他支出。例如,为特定客户设计产品所发生的、可直接确定的设计费用应计入存货的成本。但企业发生的一般性设计费用,通常应计入当期损益。

五、发出存货的计量

企业发出存货,可以采用先进先出法、移动加权平均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等方法。企业应当根据各类存货的实物流转方式、企业管理的要求、存货的性质等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发出存货成本的计算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1. 先进先出法 先进先出法是指以先购入的存货应先发出(销售或耗用)这样一种存货实物流动假设为前提,对发出存货进行计价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先购入的存货成本在后购入存货成本之前转出,据此确定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的成本。

例如,企业3月份甲材料的收发情况如下:

  • 3月1日,期初结存100公斤,单价10元,金额1000元。
  • 3月5日,购入200公斤,单价12元,金额2400元。
  • 3月10日,发出250公斤。
  • 3月15日,购入300公斤,单价13元,金额3900元。
  • 3月20日,发出200公斤。

按照先进先出法计算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的成本如下:

3月10日发出250公斤,其中100公斤为期初结存,成本为100×10 = 1000元;150公斤为3月5日购入,成本为150×12 = 1800元。发出存货总成本 = 1000 + 1800 = 2800元。

3月20日发出200公斤,其中50公斤为3月5日购入,成本为50×12 = 600元;150公斤为3月15日购入,成本为150×13 = 1950元。发出存货总成本 = 600 + 1950 = 2550元。

期末结存存货数量 = 100 + 200 - 250 + 300 - 200 = 150公斤,均为3月15日购入,成本为150×13 = 1950元。

先进先出法的优点是可以随时结转存货发出成本,但如果存货收发业务较多、且存货单价不稳定时,其工作量较大。在物价持续上升时,期末存货成本接近于市价,而发出成本偏低,会高估企业当期利润和库存存货价值;反之,会低估企业当期利润和库存存货价值。

  1. 移动加权平均法 移动加权平均法是指以每次进货的成本加上原有库存存货的成本,除以每次进货数量与原有库存存货的数量之和,据以计算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作为在下次进货前计算各次发出存货成本依据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移动加权平均单位成本 = (本次进货前结存存货成本 + 本次进货成本)÷(本次进货前结存存货数量 + 本次进货数量) 本次发出存货成本 = 本次发出存货数量×移动加权平均单位成本 本月月末结存存货成本 = 月末结存存货数量×移动加权平均单位成本

仍以上例数据,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法计算如下:

3月5日购入后,移动加权平均单位成本 = (1000 + 2400)÷(100 + 200)≈11.33(元/公斤) 3月10日发出250公斤,发出存货成本 = 250×11.33 = 2832.5元

3月15日购入后,移动加权平均单位成本 = (1000 + 2400 - 2832.5 + 3900)÷(100 + 200 - 250 + 300)≈12.61(元/公斤) 3月20日发出200公斤,发出存货成本 = 200×12.61 = 2522元

期末结存存货成本 = (100 + 200 - 250 + 300 - 200)×12.61 = 1891.5元

移动加权平均法能够使企业管理层及时了解存货的结存情况,计算的平均单位成本以及发出和结存的存货成本比较客观。但由于每次收货都要计算一次平均单位成本,计算工作量较大,对收发货较频繁的企业不适用。

  1. 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 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是指以本月全部进货数量加上月初存货数量作为权数,去除本月全部进货成本加上月初存货成本,计算出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以此为基础计算本月发出存货的成本和期末存货的成本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加权平均单位成本 = (月初结存存货成本 + 本月各批进货的实际总成本)÷(月初结存存货数量 + 本月各批进货数量之和) 本月发出存货成本 = 本月发出存货数量×加权平均单位成本 本月月末结存存货成本 = 月末结存存货数量×加权平均单位成本

还是以上述数据为例,采用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计算:

加权平均单位成本 = (1000 + 2400 + 3900)÷(100 + 200 + 300)≈12.17(元/公斤) 本月发出存货成本 = (250 + 200)×12.17 = 5476.5元 期末结存存货成本 = (100 + 200 + 300 - 250 - 200)×12.17 = 1825.5元

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只在月末一次计算加权平均单位成本,比较简单,而且在市场价格上涨或下跌时所计算出来的单位成本平均化,对存货成本的分摊较为折中。但是,这种方法平时无法从账上提供发出和结存存货的单价及金额,不利于加强对存货的管理。

  1. 个别计价法 个别计价法亦称个别认定法、具体辨认法、分批实际法,其特征是注重所发出存货具体项目的实物流转与成本流转之间的联系,逐一辨认各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所属的购进批别或生产批别,分别按其购入或生产时所确定的单位成本计算各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的成本。

采用个别计价法,要求企业对存货按品种、规格、批次等进行详细记录,以便准确辨认每批存货的成本。这种方法适用于一般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为特定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以及提供的劳务,如珠宝、名画等贵重物品。个别计价法的成本计算准确,符合实际情况,但在存货收发频繁情况下,其发出成本分辨的工作量较大。

六、存货的期末计量

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当存货成本低于可变现净值时,存货按成本计量;当存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时,存货按可变现净值计量,同时按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的差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

  1. 可变现净值的确定 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日常活动中,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
  • 直接用于出售的商品存货:其可变现净值为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该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例如,企业库存一批商品,市场售价为10000元,估计销售费用为500元,相关税费为300元,则该商品的可变现净值 = 10000 - 500 - 300 = 9200元。
  • 需要经过加工的材料存货:其可变现净值为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该材料所生产的产成品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例如,企业有一批原材料,用其生产的产成品估计售价为15000元,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为3000元,估计的销售费用为800元,相关税费为500元,则该原材料的可变现净值 = 15000 - 3000 - 800 - 500 = 10700元。
  1. 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与转回 当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时,企业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时,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科目,贷记“存货跌价准备”科目。

如果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减记的金额应当予以恢复,并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内转回,转回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转回存货跌价准备时,借记“存货跌价准备”科目,贷记“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科目。

例如,企业年初存货成本为10000元,可变现净值为9000元,则应计提存货跌价准备1000元。会计分录为:

借: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1000 贷:存货跌价准备 1000

年末,该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上升至9500元,由于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部分消失,应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内转回500元。会计分录为:

借:存货跌价准备 500 贷: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500

七、存货确认与计量在业财融合中的作用

  1. 为业务决策提供准确财务信息 准确的存货确认和计量能够为企业的业务部门提供可靠的财务数据。例如,业务部门在制定销售策略时,需要了解存货的成本和可变现净值等信息,以便合理定价和确定销售规模。如果存货计量不准确,可能导致销售定价过高或过低,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2. 优化企业资源配置 通过对存货的有效确认和计量,企业可以清晰地了解各类存货的占用资金情况。对于积压存货,可以及时采取促销或处置措施,减少资金占用;对于畅销存货,可以合理安排生产和采购,确保满足市场需求。这样有助于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 加强成本控制 存货成本是企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计量存货成本,能够帮助企业深入分析成本构成,找出成本控制的关键点。例如,通过对采购成本和加工成本的分析,企业可以与供应商协商更有利的采购价格,或者优化生产流程,降低加工成本。

  4. 促进业务流程与财务流程的协同 存货的确认和计量涉及到采购、生产、销售等多个业务环节。财务人员在参与存货管理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了解业务流程,将财务控制融入到业务流程中。例如,在采购环节,财务人员可以参与采购合同的审核,确保采购成本的合理性和合规性;在生产环节,协助制定成本核算方法,提高成本核算的准确性。这样可以促进业务流程与财务流程的协同,实现业财融合的目标。

八、结论

存货的确认和计量是企业财务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实现业财融合具有重要意义。财务人员应深入理解存货确认的条件、掌握各种计量方法,并能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和运用。同时,要加强与业务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将存货管理与企业的整体经营战略相结合,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在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准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微信扫码登录 去使用财务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