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对于打算应聘财务岗位的求职者来说,掌握会计要素相关知识是至关重要的。会计要素如同财务工作大厦的基石,只有扎实理解,才能在后续的财务工作学习与实践中稳步前行。
二、会计要素的概念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企业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类。前三者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后三者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三、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
(一)资产
- 定义: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例如,企业购买的办公设备,是通过过去的购买交易形成的,企业拥有其所有权,并且该办公设备能在未来帮助企业开展业务,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所以它属于企业的资产。
- 特征
- 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这是资产的重要特征,如果一项资源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那么它就不能确认为企业的资产。比如,企业积压的已过期且无转让价值的存货,由于无法再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就不应再作为资产列示在资产负债表中。
- 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拥有是指企业对该资源具有所有权;控制则是指企业虽然不拥有该资源的所有权,但能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例如,企业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虽然在租赁期内企业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但能对其进行控制,满足生产经营需要,所以应将其视为企业的资产。
- 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未来计划购买的设备,由于交易尚未发生,就不能确认为企业的资产。
- 确认条件
- 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这里的“很可能”是指发生的可能性大于50%但小于或等于95%。比如,企业销售商品后,根据以往经验和客户信用状况,预计很可能收回货款,那么相关的应收账款就符合资产的确认条件。
- 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如果无法准确计量其成本或价值,就不能确认为资产。例如,企业自创的商誉,由于其成本难以可靠计量,所以在会计上通常不作为资产确认。
(二)负债
- 定义: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比如,企业向银行借入一笔款项,形成了过去的借款交易,这笔借款在未来需要偿还,会导致企业经济利益流出,所以它属于企业的负债。
- 特征
- 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现时义务是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例如,企业与供应商签订了采购合同,在货物到达企业时,企业就承担了支付货款的现时义务。
- 负债的清偿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这是负债的本质特征。清偿负债的方式有多种,如支付现金、转让资产、提供劳务等,无论哪种方式,最终都会导致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出。
- 负债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与资产类似,未来可能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当确认为负债。例如,企业计划在下个月向银行借款,由于借款交易尚未发生,此时就不应确认相应的负债。
- 确认条件
- 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如果根据合理估计,履行该义务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可能性超过50%,则符合负债的确认条件。比如,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售后服务等原因确认的预计负债,根据以往经验和相关数据,预计很可能需要支付一定金额的售后服务费用,就应确认该项负债。
- 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如果金额无法可靠计量,就不能确认为负债。例如,企业因环境污染可能面临的罚款,若无法合理估计罚款金额,则不应确认相关负债。
(三)所有者权益
- 定义: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剩余索取权,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 例如,企业的资产总额为1000万元,负债总额为600万元,那么所有者权益=1000 - 600 = 400万元。这400万元就是企业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 来源
- 所有者投入的资本:包括实收资本(或股本)和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例如,企业创立时,股东投入100万元现金作为注册资本,这100万元就属于所有者投入的资本,计入实收资本;若股东投入的金额超过注册资本的部分,如投入120万元,其中20万元就计入资本公积。
-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例如,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若公允价值上升,其增加的价值就属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计入其他综合收益。
- 留存收益:包括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是企业按照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积累资金;未分配利润是企业留待以后年度进行分配的结存利润。
- 特征
- 除非发生减资、清算或分派现金股利,企业不需要偿还所有者权益。与负债不同,负债有明确的偿还期限和金额,而所有者权益一般情况下无需偿还,只有在企业清算等特殊情况下,才会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分配。
- 企业清算时,只有在清偿所有的负债后,所有者权益才返还给所有者。这体现了所有者权益对企业资产的剩余索取权。
- 所有者凭借所有者权益能够参与企业利润的分配。所有者作为企业的投资者,有权分享企业的经营成果,获得相应的利润分配。
四、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
(一)收入
- 定义: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例如,工业企业销售产品、商业企业销售商品、咨询公司提供咨询服务等活动所取得的经济利益流入,都属于企业的收入。这里强调“日常活动”,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经济利益流入,如企业出售固定资产取得的净收益,不属于收入,而应确认为利得。
- 特征
- 收入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日常活动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比如,对于一家制造企业来说,生产并销售产品是其日常活动,而处置闲置设备则不属于日常活动。
- 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由于收入会增加企业的资产或减少负债,根据“资产=负债 + 所有者权益”的会计等式,收入的增加必然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例如,企业销售商品取得收入,一方面增加了银行存款(资产增加),另一方面增加了主营业务收入,进而增加了利润,最终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
- 收入是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收入是企业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流入,与所有者投入资本不同。所有者投入资本是为了取得企业的所有权,而收入是企业经营活动的成果。
- 确认条件
- 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例如,企业销售商品后,购货方取得了商品的控制权,承担了商品可能发生的贬值、损坏等风险,同时也享有了商品未来带来的经济利益,此时可以认为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已转移给购货方。
- 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如果企业在销售商品后仍保留对商品的继续管理权,且该管理权对商品的经济利益产生重大影响,或者对已售出商品实施有效控制,如售后回购交易中企业对回购商品具有控制权,那么就不符合收入确认条件。
- 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如果收入金额无法合理估计,就不能确认收入。例如,企业与客户签订了一份销售合同,但合同中约定的价格存在重大不确定性,此时就不应确认收入。
- 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即企业预计能够收回相应的货款或劳务款。如果根据以往经验和客户信用状况,预计货款收回的可能性较小,就不应确认收入。
- 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企业在确认收入的同时,需要结转相应的成本。如果成本无法可靠计量,就不能确认收入。例如,企业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劳务收入时,如果无法准确确定劳务的完工进度,进而无法可靠计量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就不应确认收入。
(二)费用
- 定义: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例如,企业支付的职工薪酬、水电费、原材料采购成本等,都属于企业的费用。与收入相对应,费用强调“日常活动”,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经济利益流出,如企业因自然灾害造成的资产损失,不属于费用,而应确认为损失。
- 特征
- 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与收入类似,只有日常活动中发生的经济利益流出才属于费用。例如,企业支付的办公费、差旅费等,都是日常经营活动中的支出,属于费用。
- 费用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费用的发生会减少企业的资产或增加负债,根据会计等式,必然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例如,企业支付水电费,减少了银行存款(资产减少),同时增加了管理费用,进而减少了利润,最终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
- 费用是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向所有者分配利润虽然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但它不属于费用,而是对企业利润的分配。
- 确认条件
- 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如果根据合理估计,某项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可能性超过50%,则符合费用确认条件。例如,企业预计未来可能需要支付的产品保修费用,若根据以往经验和相关数据,预计很可能发生,就应确认该项费用。
- 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者负债的增加。例如,企业支付水电费,直接减少了银行存款(资产减少);企业计提应付职工薪酬,增加了应付职工薪酬(负债增加)。
- 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地计量。如果费用金额无法可靠计量,就不能确认费用。例如,企业因环境污染可能面临的罚款,若无法合理估计罚款金额,则不应确认相关费用。
(三)利润
- 定义: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 计算公式
- 营业利润 = 营业收入 - 营业成本 - 税金及附加 - 销售费用 - 管理费用 - 财务费用 - 资产减值损失 +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 公允价值变动损失)+ 投资收益( - 投资损失)+ 其他收益 + 资产处置收益( - 资产处置损失)
- 利润总额 = 营业利润 + 营业外收入 - 营业外支出
- 净利润 = 利润总额 - 所得税费用 例如,某企业在某一会计期间,营业收入为1000万元,营业成本为600万元,税金及附加为50万元,销售费用为80万元,管理费用为100万元,财务费用为20万元,资产减值损失为30万元,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为50万元,投资收益为40万元,其他收益为10万元,资产处置收益为20万元,营业外收入为30万元,营业外支出为10万元,所得税费用为50万元。则该企业的营业利润 = 1000 - 600 - 50 - 80 - 100 - 20 - 30 + 50 + 40 + 10 + 20 = 140万元;利润总额 = 140 + 30 - 10 = 160万元;净利润 = 160 - 50 = 110万元。
- 利润的确认条件 利润的确认主要依赖于收入和费用以及利得和损失的确认,其金额的确定也主要取决于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金额的计量。
五、会计要素的相互关系
会计要素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系,“资产=负债 + 所有者权益”这一会计等式反映了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依据;“收入 - 费用 = 利润”这一会计等式反映了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是编制利润表的依据。企业的经营活动不断进行,这两个等式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例如,企业通过销售商品取得收入,会增加资产(如银行存款或应收账款),同时增加收入,进而增加利润,最终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企业发生费用,会减少资产(如支付现金)或增加负债(如应付账款),同时减少利润,最终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
六、总结
对于应聘财务岗位的人员来说,深入理解会计要素的概念、特征、确认条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非常必要的。会计要素是财务会计的核心内容,是后续学习会计核算方法、编制财务报表等知识的基础。只有熟练掌握会计要素相关知识,才能在财务工作中准确记录和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帮助各位求职者快速掌握会计要素知识,在应聘财务岗位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