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概述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以下简称“残保金”),是一项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资金制度。其设立的初衷在于促进残疾人就业,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残疾人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面临着诸多就业困难和挑战。为了推动社会公平,鼓励用人单位积极吸纳残疾人就业,国家制定了残保金政策。
对于企业而言,若未按照规定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就需要缴纳残保金。这一政策并非简单的资金征收,而是通过经济手段引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为残疾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缴纳计算
- 基本计算公式 残保金年缴纳额 =(上年用人单位在职职工人数×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安排残疾人就业比例 - 上年用人单位实际安排的残疾人就业人数)×上年用人单位在职职工年平均工资。
例如,某企业所在地规定的残疾人就业比例为 1.5%。该企业上年在职职工人数为 200 人,实际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为 1 人,上年在职职工年平均工资为 60000 元。则该企业残保金年缴纳额 =(200×1.5% - 1)×60000 =(3 - 1)×60000 = 120000 元。
在职职工人数的确定 用人单位在职职工,是指用人单位在编人员或依法与用人单位签订 1 年以上(含 1 年)劳动合同(服务协议)的人员。季节性用工应当折算为年平均用工人数。以劳务派遣用工的,计入派遣单位在职职工人数。
实际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的认定 用人单位将残疾人录用为在编人员或依法与就业年龄段内的残疾人签订 1 年以上(含 1 年)劳动合同(服务协议),且实际支付的工资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方可计入用人单位所安排的残疾人就业人数。
同时,用人单位安排 1 名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1 至 2 级)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1 至 3 级)的人员就业的,按照安排 2 名残疾人就业计算。
- 在职职工年平均工资的计算 上年用人单位在职职工年平均工资,按用人单位上年在职职工工资总额除以用人单位在职职工人数计算。工资总额按照国家统计局有关文件规定口径计算,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加班加点工资、津贴、补贴以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项目。
三、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账务处理
计提时 借:管理费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贷:应交税费——应交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缴纳时 借:应交税费——应交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贷:银行存款
如果不需要缴纳残保金(即实际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达到或超过规定比例) 则无需进行计提和缴纳的账务处理,但仍需对相关情况进行记录,以应对可能的检查。例如,可在备查账簿中记录企业安排残疾人就业的人数、岗位等信息。
举例说明 假设上述例子中的企业,在计提残保金时,账务处理如下: 借:管理费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120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120000
在缴纳残保金时,账务处理为: 借:应交税费——应交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120000 贷:银行存款 120000
四、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对企业财务的影响
成本影响 对于未达标安排残疾人就业的企业,缴纳残保金无疑增加了企业的成本支出。这部分成本在企业总成本中所占比例虽因企业规模和实际情况而异,但长期来看,会对企业的利润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对于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中小微企业,如果未能合理安排残疾人就业,每年缴纳的残保金可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财务规划影响 企业在制定财务规划时,需要充分考虑残保金因素。从预算编制阶段开始,就要准确预估残保金的缴纳金额,合理安排资金。同时,企业可以通过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如积极招聘残疾人就业,来降低残保金的缴纳金额,从而调整企业的成本结构,提高财务资源的利用效率。
税务影响(非税务筹划方面) 残保金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可以扣除。这意味着企业缴纳的残保金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减除,从而减少企业的应纳税额。例如,某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为 1000 万元,缴纳残保金 50 万元,那么在计算应纳税额时,应纳税所得额变为 950 万元(假设无其他调整事项),在企业所得税税率为 25%的情况下,可少缴纳企业所得税 12.5 万元(50×25%)。
企业形象与社会影响 合理安排残疾人就业,减少残保金缴纳,不仅有助于企业降低成本,还能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在当今社会,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越来越受到关注,积极吸纳残疾人就业的企业更容易获得社会的认可和赞誉,这对于企业的品牌建设和长期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相反,如果企业因逃避缴纳残保金而受到处罚,将对企业形象造成负面影响,可能影响企业的商业合作和市场竞争力。
五、如何合理应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积极安排残疾人就业 企业应树立社会责任意识,主动了解残疾人就业政策和渠道,结合自身业务特点,为残疾人创造合适的就业岗位。例如,一些互联网企业可以为残疾人提供数据录入、客服等岗位;制造业企业可以根据残疾人的身体状况,设置一些相对简单、重复性的生产岗位。通过合理安排残疾人就业,既履行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又能降低残保金的缴纳成本。
精准核算相关数据 财务人员要确保在职职工人数、残疾人就业人数、工资总额等数据的准确核算。这不仅关系到残保金计算的准确性,也影响到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同时,要及时关注当地残保金政策的变化,如就业比例调整、优惠政策等,以便及时调整企业的财务安排。
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 企业应加强与当地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税务部门等的沟通。及时了解最新的政策动态和申报流程,确保企业在残保金缴纳和残疾人就业安排方面合规操作。遇到问题或特殊情况时,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合理的解决方案。
总之,掌握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相关知识,对于财务人员提升自身专业能力,企业优化财务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财务人员应深入理解残保金政策,准确进行计算和账务处理,为企业提供合理的财务建议,助力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