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固定资产作为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起着基础性的支撑作用。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不仅能够确保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还能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对于财务人员而言,掌握固定资产管理的要点,是履行好财务职责、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关键技能之一。
二、固定资产的购置管理
- 购置决策的财务考量 在企业决定购置固定资产时,财务人员需要参与到决策过程中。首先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例如,企业计划购置一台生产设备,财务人员需预估设备购置成本,包括设备价格、运输费、安装调试费等直接成本,以及后续可能发生的维护保养成本、操作人员培训成本等间接成本。同时,要预估该设备投入使用后能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如增加的产量、提高的产品质量所带来的销售收入增长等。通过比较成本与效益,判断购置该固定资产是否具有经济可行性。
以一家制造业企业为例,计划购置一条新的生产线。生产线购置成本为1000万元,运输及安装调试费100万元,预计每年维护保养成本50万元,操作人员培训一次性投入30万元。该生产线投入使用后,预计每年可增加产品产量10万件,每件产品售价100元,扣除变动成本60元,每年可增加利润400万元。假设该生产线使用寿命为5年,通过简单的净现值计算(假设折现率为10%),可判断该购置决策是否可行。
净现值(NPV)=-(1000 + 100 + 30)+ 400×(P/A,10%,5) - 50×(P/A,10%,5)
其中(P/A,10%,5)为年金现值系数,通过查询年金现值系数表可得为3.7908。
NPV=-1130 + 400×3.7908 - 50×3.7908 =-1130 + 1516.32 - 189.54 =196.74(万元)
由于NPV大于0,从财务角度看,该购置决策是可行的。
- 供应商选择与合同审核 财务人员要协助采购部门对固定资产供应商进行评估。除了考虑供应商的产品质量、交货期等因素外,还要关注价格条款、付款方式等财务因素。例如,比较不同供应商提供的价格是否包含运输费、安装调试费等,不同的付款方式对企业资金流的影响。对于付款方式,若供应商提供现金折扣,如“2/10,n/30”,意味着企业在10天内付款可享受2%的折扣,否则需在30天内全额付款。财务人员要根据企业资金状况和资金成本,判断是否选择享受现金折扣。
在合同审核方面,要确保合同条款清晰明确,特别是关于固定资产的规格型号、质量标准、售后服务、保修期限等内容。同时,要关注合同中的违约责任条款,明确双方在违约情况下的责任和赔偿方式,以降低企业购置固定资产的风险。
三、固定资产的入账管理
- 入账价值的确定 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应按照取得时的成本计量。对于外购的固定资产,其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例如,企业购置一台设备,设备价款500万元,增值税65万元(假设可抵扣),运输费10万元,安装费20万元,专业人员服务费5万元。则该设备的入账价值为500 + 10 + 20 + 5 = 535万元。
对于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其成本由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构成,包括工程用物资成本、人工成本、交纳的相关税费、应予资本化的借款费用以及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假设企业自行建造一栋厂房,领用工程物资300万元,发生人工成本100万元,应分摊的间接费用50万元,该厂房的入账价值即为300 + 100 + 50 = 450万元。
- 入账时间的确定 固定资产应在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入账。对于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在安装调试完毕,达到正常使用状态时入账。例如,企业购置一台大型设备,于2023年10月1日签订购买合同,10月15日设备运抵企业开始安装,11月10日安装调试完毕投入使用。则该设备应在11月10日入账。
四、固定资产的折旧计提
- 折旧方法的选择 (1)直线法 直线法是最常用的折旧方法,它将固定资产的应计折旧额均衡地分摊到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内。计算公式为: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 - 预计净残值)÷预计使用寿命。例如,企业购置一台设备,原值100万元,预计净残值5万元,预计使用寿命10年。则年折旧额=(100 - 5)÷10 = 9.5万元。
(2)工作量法 工作量法是根据实际工作量计算每期应计提折旧额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为: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 - 预计净残值)÷预计总工作量;某项固定资产月折旧额=该项固定资产当月工作量×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假设一辆运输车辆原值50万元,预计净残值2万元,预计总行驶里程20万公里,本月行驶5000公里。则单位工作量折旧额=(50 - 2)÷20 = 2.4元/公里,本月折旧额=5000×2.4 = 12000元。
(3)双倍余额递减法 双倍余额递减法是在不考虑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的情况下,根据每期期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和双倍的直线法折旧率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为:年折旧率=2÷预计使用寿命×100%;年折旧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年折旧率。在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到期前两年内,将固定资产账面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平均摊销。例如,企业购置一台设备,原值80万元,预计使用寿命5年,预计净残值4万元。
第一年折旧率=2÷5×100% = 40% 第一年折旧额=80×40% = 32万元
第二年折旧额=(80 - 32)×40% = 19.2万元
第三年折旧额=(80 - 32 - 19.2)×40% = 11.52万元
第四年和第五年折旧额=(80 - 32 - 19.2 - 11.52 - 4)÷2 = 6.64万元
(4)年数总和法 年数总和法是将固定资产的原值减去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乘以一个逐年递减的分数计算每年的折旧额。这个分数的分子代表固定资产尚可使用的年数,分母代表使用年数的逐年数字总和。计算公式为:年折旧率=尚可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寿命的年数总和×100%;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 - 预计净残值)×年折旧率。假设企业购置一台设备,原值60万元,预计净残值3万元,预计使用寿命5年。
第一年:尚可使用年限5年,年数总和=1 + 2 + 3 + 4 + 5 = 15,年折旧率=5÷15×100%≈33.33%,年折旧额=(60 - 3)×33.33%≈18.99万元
第二年:尚可使用年限4年,年折旧率=4÷15×100%≈26.67%,年折旧额=(60 - 3)×26.67%≈15.29万元
第三年:尚可使用年限3年,年折旧率=3÷15×100% = 20%,年折旧额=(60 - 3)×20% = 11.4万元
第四年:尚可使用年限2年,年折旧率=2÷15×100%≈13.33%,年折旧额=(60 - 3)×13.33%≈7.59万元
第五年:尚可使用年限1年,年折旧率=1÷15×100%≈6.67%,年折旧额=(60 - 3)×6.67%≈3.79万元
- 折旧政策的一致性与变更 企业应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折旧政策,并保持一致性。若因固定资产使用方式、性能等发生重大变化,需要变更折旧政策,如从直线法变更为双倍余额递减法,财务人员要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会计处理。变更折旧政策属于会计估计变更,应采用未来适用法进行处理,即在变更当期及以后期间,采用新的折旧政策计算折旧。同时,要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折旧政策变更的原因、内容以及对当期和未来期间财务报表的影响。
五、固定资产的盘点管理
盘点的频率与方法 企业应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一般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盘点。盘点方法可以采用实地盘点法,即财务人员与资产使用部门、资产管理部门人员一同对固定资产进行逐一清点,核对固定资产的实物数量与账面记录是否一致。对于大型企业,也可以采用抽样盘点的方法,但抽样比例应合理确定,以确保能够准确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状况。
盘点差异的处理 在盘点过程中,若发现固定资产的实物数量与账面记录不一致,即出现盘点差异,财务人员要及时进行调查和处理。对于盘盈的固定资产,应按照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减去按该项资产的新旧程度估计的价值损耗后的余额,作为入账价值,并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进行核算。例如,企业在盘点中发现一台未入账的设备,同类设备市场价格为30万元,估计已使用2年,成新率为80%,则该设备入账价值为30×80% = 24万元。
借:固定资产 2400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240000
对于盘亏的固定资产,应按其账面价值,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科目,按已提折旧,借记“累计折旧”科目,按固定资产原值,贷记“固定资产”科目。经批准后,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处理。若属于责任人赔偿的部分,借记“其他应收款”科目;属于自然灾害等非正常原因造成的损失,借记“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科目;属于一般经营损失,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科目。假设企业盘亏一台设备,原值50万元,已提折旧20万元。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 300000 累计折旧 200000 贷:固定资产 500000
经查明,该设备盘亏是由于管理人员疏忽导致,应由管理人员赔偿10万元,其余作为管理费用处理。
借:其他应收款 100000 管理费用 200000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 300000
六、固定资产的处置管理
- 固定资产的出售 企业出售固定资产时,首先要将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转入“固定资产清理”科目。例如,企业出售一台设备,原值80万元,已提折旧30万元。
借:固定资产清理 500000 累计折旧 300000 贷:固定资产 800000
然后,收到出售价款时,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假设该设备出售价款为60万元。
借:银行存款 600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600000
若出售过程中发生相关税费,如增值税(假设税率为13%),则应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科目,同时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该设备出售应缴纳增值税60×13% = 7.8万元。
借:固定资产清理 78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78000
最后,计算出售固定资产的净损益,若“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贷方余额大于借方余额,则为净收益,贷记“资产处置损益”科目;若借方余额大于贷方余额,则为净损失,借记“资产处置损益”科目。该设备出售净收益=60 - 50 - 7.8 = 2.2万元。
借:固定资产清理 22000 贷:资产处置损益 22000
- 固定资产的报废与毁损 固定资产报废或毁损时,同样先将其账面价值转入“固定资产清理”科目。例如,一台设备因使用年限已满且无法继续使用而报废,原值100万元,已提折旧95万元。
借:固定资产清理 50000 累计折旧 950000 贷:固定资产 1000000
对于报废或毁损过程中发生的清理费用,如支付清理人员工资2万元,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借:固定资产清理 20000 贷:银行存款 20000
若有残料入库,按照残料价值,借记“原材料”等科目,贷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假设残料价值3万元。
借:原材料 30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30000
最后,计算报废或毁损固定资产的净损益,若为净损失,借记“营业外支出——非流动资产报废损失”科目;若为净收益,贷记“营业外收入——非流动资产报废收益”科目。该设备报废净损失=5 + 2 - 3 = 4万元。
借:营业外支出——非流动资产报废损失 40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40000
七、结语
固定资产管理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对于财务人员来说,掌握固定资产购置、入账、折旧计提、盘点和处置等各个环节的要点,是做好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通过科学合理的固定资产管理,能够为企业提高资产使用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增强财务健康状况提供有力支持。财务人员应不断提升自身的固定资产管理技能,为企业的发展贡献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