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要想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实现盈利增长,有效的成本控制至关重要。对于财务人员而言,掌握必备的成本控制知识,不仅能提升自身的专业价值,更是提升财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二、成本控制基础概念
- 成本的定义与分类 成本是企业为生产商品和提供劳务等所耗费物化劳动、活劳动中必要劳动的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不同角度可对成本进行分类,如按经济用途可分为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生产成本又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非生产成本涵盖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例如,一家制造企业生产手机,手机的芯片、显示屏等构成直接材料成本;生产线上工人的工资属于直接人工成本;车间设备的折旧、水电费等则归为制造费用。而企业为推广手机发生的广告费用,属于销售费用;企业管理人员的薪酬属于管理费用;为筹集生产资金支付的利息属于财务费用。
- 成本控制的内涵 成本控制是保证成本在预算估计范围内的工作。通过对估算成本与实际成本进行对比检测,标记出实际存在或潜在的成本偏差,做好预测准备工作,并给出使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保持相符的措施。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成本降低,而是在保证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前提下,对成本形成的全过程进行科学管理。
三、成本控制方法
- 成本分析 成本分析是成本控制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成本构成和影响成本因素的分析,找出降低成本的途径。常用的成本分析方法有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是通过对比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指标,揭示差异和矛盾的一种分析方法。例如,将企业本期实际成本与上期实际成本对比,或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的成本对比,找出成本差异,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
比率分析法:是通过计算各项指标之间的相对数,即比率,进行分析评价的一种方法。如成本利润率、产值成本率等。成本利润率 = 利润÷成本×100%,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为获取利润而付出的代价越小,成本控制效果越好。
因素分析法:是依据分析指标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从数量上确定各因素对分析指标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的一种方法。例如,某产品材料成本受材料单价、材料耗用量两个因素影响,通过因素分析法可分别计算出这两个因素变动对材料成本的影响程度。
- 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是成本控制的重要工具。它通过对企业未来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财务活动进行全面规划和统筹安排,将成本控制目标细化到各个部门和各个环节。
预算编制方法主要有固定预算、弹性预算、滚动预算等。固定预算是根据预算期内正常的、可实现的某一业务量水平为基础来编制预算的方法。弹性预算则是在成本性态分析的基础上,依据业务量、成本和利润之间的联动关系,按照预算期内可能的一系列业务量水平编制的系列预算方法。滚动预算是指在编制预算时,将预算期与会计期间脱离开,随着预算的执行不断地补充预算,逐期向后滚动,使预算期始终保持为一个固定长度(一般为12个月)的一种预算方法。
以一家服装制造企业为例,在预算管理中,首先根据市场预测和企业生产能力确定年度生产和销售目标。然后,将成本预算分解到采购部门(面料采购成本)、生产部门(生产成本,包括人工、制造费用等)、销售部门(销售费用)等。采购部门根据生产计划和市场价格波动,运用弹性预算对采购成本进行控制;生产部门通过制定标准成本,结合固定预算和滚动预算,对生产成本进行管控;销售部门根据销售目标和市场推广计划,运用滚动预算对销售费用进行合理安排。
- 成本核算 准确的成本核算为成本控制提供基础数据。成本核算方法主要有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
品种法:适用于大量大批单步骤生产的产业。如发电企业,其生产过程连续,产品单一,可采用品种法将发电过程中的燃料费、水电费、设备折旧等成本,按照一定的分配方法归集到每一度电的成本中。
分批法:常用于单件、小批生产的产业。例如,定制家具企业,为不同客户定制不同款式的家具,每一批订单的生产工艺和材料都可能不同,此时采用分批法,针对每一批订单分别核算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
分步法:适用于大量大批多步骤生产的产业。如汽车制造企业,生产过程包括冲压、焊接、涂装、总装等多个步骤,采用分步法,先在各个生产步骤归集成本,然后按照一定的方法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最终计算出整车的成本。
- 标准成本法 标准成本法是预先制定标准成本,将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进行比较,核算和分析成本差异的一种成本控制方法。标准成本由直接材料标准成本、直接人工标准成本和制造费用标准成本组成。
例如,某电子产品制造企业生产一款手机,预先制定每部手机的直接材料标准用量为100元,直接人工标准工时为2小时,每小时标准工资率为20元,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为30元/小时。实际生产中,若直接材料实际成本为110元,直接人工实际工时为2.2小时,实际工资率为21元/小时,制造费用实际分配率为32元/小时。则可计算出直接材料成本差异 = 110 - 100 = 10元(不利差异);直接人工成本差异 = 2.2×21 - 2×20 = 4.2元(不利差异);制造费用成本差异 = 2.2×32 - 2×30 = 10.4元(不利差异)。通过分析这些差异,找出原因,采取措施加以改进,实现成本控制。
- 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基础,将间接成本和辅助资源更准确地分配到作业、生产过程、产品、服务及顾客中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它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系列作业,如采购作业、生产作业、销售作业等,然后根据作业对资源的消耗情况,将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再根据产品对作业的消耗情况,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
例如,一家物流企业,其主要作业包括货物装卸、运输、仓储等。通过作业成本法,可将车辆购置与维护成本、仓库租赁成本等间接成本,根据各作业对这些资源的消耗程度,准确分配到每一项物流服务的成本中。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相比,作业成本法能更准确地反映产品或服务的真实成本,为成本控制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四、成本控制的实施步骤
设定成本控制目标 成本控制目标应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一致。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划、市场竞争环境等因素,确定总体成本控制目标。例如,一家新兴的互联网电商企业,处于市场拓展阶段,为了迅速占领市场份额,可能将成本控制目标设定为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运营成本,以实现价格优势。
制定成本控制计划 根据成本控制目标,制定详细的成本控制计划。将总体目标分解到各个部门、各个环节,明确各部门的成本控制责任和任务。同时,制定相应的成本控制措施和方法,如采用何种成本核算方法、预算编制方法等。
成本控制的执行与监控 各部门按照成本控制计划执行相关工作,财务部门要对成本控制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定期收集成本数据,与成本控制目标和计划进行对比,及时发现成本偏差。例如,每周或每月统计各部门的费用支出情况,与预算进行对比,若发现某项费用超支,及时分析原因。
成本控制效果评估与改进 定期对成本控制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成本控制措施和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如果发现某个部门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成功降低了生产成本,应及时总结经验,在企业内部推广。同时,对于成本控制效果不佳的部门,深入分析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五、成本控制与财务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成本控制提升财务决策支持能力 准确的成本控制能为财务人员提供详细、可靠的成本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财务人员在企业投资决策、定价决策等方面提供更准确的依据。例如,在企业考虑新的投资项目时,财务人员通过对项目成本的精确核算和控制分析,能评估项目的可行性和预期收益,为管理层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
成本控制增强企业盈利能力 有效的成本控制可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利润水平。通过降低生产成本、管理费用等,企业在相同的销售收入下,能够获得更多的利润。这不仅增强了企业的财务实力,也提升了财务在企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成本控制优化资源配置 成本控制过程中,企业会对各项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通过合理分配资源,将资源集中投入到效益较高的业务领域或项目中,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财务人员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参与企业资源配置决策,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六、结论
对于财务会计工作人员来说,必备的成本控制知识是提升财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从成本控制的基础概念到各种方法的运用,再到实施步骤的把握,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通过有效的成本控制,不仅能为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还能提升财务人员在企业决策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财务人员应不断学习和掌握成本控制知识,在实践中不断优化成本控制措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