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财务预算犹如导航仪,指引着企业的资源分配与运营方向。混乱无序的财务预算不仅会导致资源浪费,还可能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因此,掌握科学有效的财务预算方法,是每一位财务工作人员的必修课。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几种常见且实用的财务预算方法。
二、固定预算法
- 定义 固定预算法,又称静态预算法,是指在编制预算时,只根据预算期内正常、可实现的某一固定业务量(如生产量、销售量等)水平作为唯一基础来编制预算的方法。
- 编制步骤
- 确定业务量:选择合适的业务量指标,如销售量、生产量等,并确定该业务量的预计水平。例如,一家生产企业预计下季度生产产品10000件。
- 计算各项成本和收入:根据历史数据、成本习性分析等,确定与该业务量相关的各项成本和收入。假设单位产品售价为100元,单位变动成本为60元,固定成本为200000元。则预计销售收入为10000×100 = 1000000元,变动成本为10000×60 = 600000元,总成本为600000 + 200000 = 800000元,预计利润为1000000 - 800000 = 200000元。
- 特点
- 优点:编制方法简单,易于理解和操作。它以固定的业务量为基础,数据计算相对直接,对于业务量较为稳定的企业,能够快速编制出预算。
- 缺点:适应性差。如果实际业务量与预算编制所依据的业务量相差较大,预算的控制和考核功能将大打折扣。例如,若实际生产量仅为8000件,按照固定预算的利润计算方式就会与实际情况产生较大偏差。同时,可比性差,当业务量变动时,基于固定业务量编制的预算无法准确反映不同业务量水平下的财务状况,不利于企业进行绩效评估和决策。
- 适用场景 适用于业务量较为稳定、市场环境变化较小的企业或部门,如一些传统制造业中生产工艺成熟、订单稳定的生产线,其产量和成本等相对稳定,固定预算法能够较好地满足其预算管理需求。
三、弹性预算法
- 定义 弹性预算法又称变动预算法、滑动预算法,是在变动成本法的基础上,以未来不同业务水平为基础编制预算的方法,是固定预算的对称。它根据预算期可预见的多种业务量水平,分别确定与之相应的费用数额而编制的、能适应多种业务量水平的费用预算。
- 编制步骤
- 确定业务量范围:确定预算期内业务量的变动范围,如某企业预计销售量在8000 - 12000件之间。
- 选择业务量计量单位:选择与成本和收入关联性强的业务量计量单位,如销售量、工时等。这里以销售量为例。
- 分析成本性态:将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对于混合成本,要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分解,如高低点法、回归分析法等。假设单位变动成本为60元,固定成本为200000元。
- 编制预算:根据不同业务量水平下的成本性态模型,计算各项成本和收入。当销售量为8000件时,变动成本为8000×60 = 480000元,总成本为480000 + 200000 = 680000元;当销售量为10000件时,变动成本为10000×60 = 600000元,总成本为600000 + 200000 = 800000元;当销售量为12000件时,变动成本为12000×60 = 720000元,总成本为720000 + 200000 = 920000元。假设单位售价仍为100元,则不同销售量下的销售收入分别为8000×100 = 800000元、10000×100 = 1000000元、12000×100 = 1200000元。可列表如下:
销售量(件) 变动成本(元) 固定成本(元) 总成本(元) 销售收入(元) 8000 480000 200000 680000 800000 10000 600000 200000 800000 1000000 12000 720000 200000 920000 1200000
- 特点
- 优点:预算范围宽,能够适应多种业务量水平的变化,更好地满足企业在不同市场环境下的预算管理需求。例如,当市场需求发生波动,业务量在一定范围内变动时,弹性预算能及时反映相应的成本和收入变化。同时,可比性强,由于它按不同业务量水平编制预算,便于将实际执行结果与不同业务量下的预算进行对比分析,更准确地考核和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
- 缺点:编制工作量大,需要对成本性态进行详细分析,确定不同业务量水平下的成本和收入,耗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若业务量的波动超出了预计范围,可能导致预算不准确。
- 适用场景 适用于业务量波动较大、市场环境变化较快的企业或部门,如一些销售型企业,其销售量受市场需求、季节等因素影响较大,弹性预算法能帮助其更好地应对不确定性,合理规划资源。
四、滚动预算法
- 定义 滚动预算法又称连续预算或永续预算,是指在编制预算时,将预算期与会计年度脱离开,随着预算的执行不断地补充预算,逐期向后滚动,使预算期始终保持为一个固定长度(一般为12个月)的一种预算方法。
- 编制步骤
- 确定滚动周期:一般以月度、季度为滚动周期,例如以季度为滚动周期。
- 编制初始预算:按照常规方法编制一个为期12个月的预算,如2024年1 - 12月的预算。
- 滚动调整:每过去一个季度,便根据新的情况对下一个季度的预算进行调整和修订,并在原来预算的基础上补充下一个季度的预算。比如,2024年第一季度结束后,根据第一季度的实际执行情况和市场变化,调整2024年第二季度的预算,并补充2025年第一季度的预算,使预算始终保持12个月的长度。
- 特点
- 优点:保持预算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使企业的管理人员能够始终对未来12个月的经营活动有一个全面的规划和掌控。同时,能及时反映市场变化,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预算,使预算更贴近实际,增强了预算的指导作用。例如,当市场出现新的竞争对手或原材料价格突然波动时,滚动预算可以迅速做出反应。
- 缺点:编制工作量大,需要不断地对预算进行调整和修订,耗费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而且,由于预算频繁调整,可能会使预算执行者产生不稳定感,影响预算的严肃性。
- 适用场景 适用于市场变化快、不确定性高的企业,如科技型企业,其面临技术更新换代快、市场竞争激烈等特点,滚动预算法能帮助其及时调整经营策略,适应市场变化。
五、零基预算法
- 定义 零基预算法是指在编制成本费用预算时,不考虑以往会计期间所发生的费用项目或费用数额,而是以所有的预算支出为零作为出发点,一切从实际需要与可能出发,逐项审议预算期内各项费用的内容及其开支标准是否合理,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费用预算的一种方法。
- 编制步骤
- 明确预算目标:确定企业或部门的预算目标,如提高生产效率、扩大市场份额等。
- 提出费用项目及预算方案:各部门根据预算目标,提出各项费用项目及相应的预算方案,详细说明费用的用途、金额及预期效果。例如,销售部门提出增加市场推广费用,用于参加行业展会和投放广告,预计费用为50000元,预期能增加销售额1000000元。
- 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对各项费用项目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评估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对于上述销售部门的市场推广费用,分析其投入产出比是否合理。
- 审核和排序:对各部门提交的费用项目和预算方案进行审核,按照重要性和效益高低进行排序。
- 编制预算:根据审核和排序结果,结合企业的资源状况,编制最终的预算。
- 特点
- 优点:不受以往预算安排情况的影响,能够打破传统预算的束缚,促使企业重新审视各项业务活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有助于企业合理分配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例如,对于一些长期存在但效益不高的费用项目,零基预算法可以将其剔除或大幅削减。
- 缺点:编制工作量大,需要对每个费用项目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论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由于缺乏历史数据的参考,可能导致预算编制的主观性较强,准确性难以保证。
- 适用场景 适用于企业进行重大战略调整、资源重新配置或对成本控制要求较高的情况,如企业进行业务转型,需要重新规划各项费用支出,零基预算法能帮助其更好地规划资源,确保有限的资源用于关键业务。
六、结论
财务预算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的效果。固定预算法简单易行但适应性有限;弹性预算法能适应业务量变化但编制复杂;滚动预算法可动态适应市场但工作量大;零基预算法能优化资源配置但主观性强。财务人员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如业务特点、市场环境、管理需求等,综合运用多种预算方法,以实现科学合理的财务预算,避免财务混乱,助力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同时,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财务预算方法也需要不断优化和调整,以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
——部分文章内容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