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审计对于企业而言,犹如健康体检,能精准找出企业运营中潜藏的风险。在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下,企业面临着形形色色的风险,若未能及时察觉与处理,可能引发严重后果。那么,这些企业风险究竟隐藏在何处呢?接下来,我们将深入剖析。
二、财务报表层面的风险
(一)收入确认风险
- 提前确认收入 有些企业为了美化业绩,可能会在不符合收入确认条件时就确认收入。比如,在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尚未转移给购货方时,就确认销售收入。假设企业A与客户签订了一份销售合同,合同约定在客户验收合格后才确认收入,但企业A为了完成季度业绩目标,在货物刚发出还未得到客户验收确认时,就将该笔业务确认为收入。从审计角度看,审计人员需要详细审查销售合同条款、发货记录、客户验收报告等相关文件,判断收入确认是否合规。
- 虚构收入 虚构收入是一种更为严重的财务造假行为。企业可能通过伪造销售合同、虚构客户等手段,凭空创造收入。例如,企业B虚构了几家不存在的客户,并伪造了与这些客户的销售合同及相关发票,从而虚增营业收入。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函证客户、核查资金流、分析销售趋势等方法来识别虚构收入的迹象。若发现企业的某类产品销售额突然大幅增长,但同期市场需求并未有相应变化,且销售集中在少数几个虚构客户上,就需要高度警惕虚构收入的可能性。
(二)资产计价风险
- 固定资产计价不实 固定资产在企业资产中通常占有较大比重,其计价的准确性对财务报表影响重大。企业可能会高估或低估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比如,在固定资产购置过程中,将本应计入当期费用的支出资本化,从而高估固定资产价值。企业C在购买一台生产设备时,将设备安装调试过程中发生的正常损耗费用计入了固定资产成本,导致固定资产入账价值虚增。审计时,审计人员需检查固定资产购置合同、发票、付款记录等,核实成本构成是否合理。对于自建固定资产,还需审查工程建设相关资料,确认资本化金额是否合规。
- 存货计价风险 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会影响企业的成本和利润。企业可能随意变更存货计价方法以调节利润。例如,在物价上涨时期,企业从加权平均法改为先进先出法,会导致当期销售成本降低,利润虚增。审计人员要关注企业存货计价方法的变更是否有合理理由,并按照会计准则要求进行披露。同时,通过实地盘点存货,检查存货的数量、质量,结合市场价格波动情况,评估存货计价的合理性。若发现存货账面价值远高于市场可变现净值,可能存在存货跌价准备计提不足的问题。
三、内部控制层面的风险
(一)控制环境薄弱
- 治理结构不完善 企业的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的基础。若治理结构不完善,如董事会缺乏独立性,监事会未能有效履行监督职责,可能导致管理层权力过大,为财务造假和经营风险埋下隐患。在一些家族企业中,家族成员占据董事会和管理层的多数席位,决策过程缺乏有效监督,可能会为了家族利益而牺牲企业整体利益,做出不合理的投资决策或财务安排。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要审查企业的公司章程、治理架构设置,评估董事会和监事会的运作是否符合规范,是否能对管理层形成有效制衡。
- 企业文化缺失 企业文化对员工的行为和价值观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企业缺乏诚信、合规的企业文化,员工可能会为了个人利益或企业短期目标而忽视内部控制制度。例如,企业内部存在一种“业绩至上”的文化氛围,过度强调业务指标的完成,而对合规经营重视不足,员工可能会为了完成业绩而采取不正当手段,如隐瞒问题、虚报数据等。审计人员可以通过与员工访谈、观察企业日常运营等方式,了解企业的文化氛围,评估其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二)风险评估与应对不足
- 风险识别能力弱 企业需要及时识别内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但有些企业缺乏有效的风险识别机制。例如,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企业未能及时意识到竞争对手推出新产品对自身市场份额的威胁,或者未能识别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对企业业务的影响。审计人员应审查企业的风险识别流程,评估企业是否能够全面、准确地识别各类风险。可以通过分析企业的战略规划、市场调研报告等资料,判断企业对市场风险、政策风险等的敏感度。
- 风险应对措施不当 即使企业识别了风险,如果不能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风险依然会对企业造成损害。比如,企业识别到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但仅仅采取了简单的库存管理策略,而没有考虑通过套期保值等手段来降低价格风险。审计人员要评估企业风险应对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检查企业是否针对不同类型的风险制定了相应的应对预案,并在实际运营中有效执行。
四、经营活动层面的风险
(一)采购环节风险
- 供应商选择不当 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如果缺乏科学的评估体系,可能会选择到质量不稳定、信誉不佳的供应商。这可能导致原材料质量问题,影响产品生产和销售。例如,企业D为了降低采购成本,选择了一家价格低廉但生产工艺落后的供应商提供原材料,结果生产出的产品频繁出现质量问题,引发客户投诉,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声誉和市场份额。审计人员可以审查企业的供应商评估标准和选择流程,查看供应商的资质证明、历史交易记录等,评估供应商选择的合理性。
- 采购合同风险 采购合同条款不清晰、不合理可能给企业带来损失。比如,合同中对交货时间、质量标准、价格调整等关键条款约定不明,可能导致双方在执行过程中产生纠纷。企业E与供应商签订的采购合同中,对原材料的质量标准描述模糊,在收货时发现原材料不符合生产要求,但由于合同约定不清,无法向供应商主张赔偿。审计人员要审查采购合同条款,确保合同条款明确、合法,能够有效保护企业利益。
(二)销售环节风险
- 客户信用管理不善 企业在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时,如果对客户信用评估不足,可能会导致应收账款回收困难,增加坏账风险。例如,企业F在没有充分调查客户信用状况的情况下,向一家财务状况不佳的客户大量赊销产品,结果客户在付款期限到期后无力偿还货款,给企业带来了经济损失。审计人员应审查企业的客户信用评估制度,检查客户信用档案的建立和更新情况,评估企业对客户信用风险的控制能力。
- 销售渠道风险 企业过度依赖单一销售渠道或销售渠道管理不善,可能会面临销售受阻的风险。比如,企业G主要通过一家大型经销商销售产品,若该经销商出现经营问题或与企业发生纠纷,企业的产品销售将受到严重影响。审计人员要分析企业的销售渠道结构,评估企业对不同销售渠道的依赖程度,以及企业对销售渠道的管理和维护能力。
五、结论
企业风险广泛存在于财务报表、内部控制、经营活动等多个层面。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需要运用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从不同角度深入挖掘风险点。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要重视审计发现的风险,及时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和化解,以保障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只有通过不断强化审计监督,完善企业自身风险管理体系,才能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部分文章内容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