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舟云财务软件

当前位置:文章首页 > 财务结账 >

财务结账前必做的五项检查

2025-04-07 07:37

一、数据核对检查

  1. 账证核对

账证核对是指将账簿记录与会计凭证进行核对,确保每一笔经济业务都能在账簿和凭证中准确对应。在实际操作中,财务人员需要仔细比对凭证编号、日期、摘要、金额等关键信息。例如,对于一笔销售业务,要查看销售发票与记账凭证上记录的客户名称、销售金额、税额等是否一致,记账凭证上的会计分录是否按照会计准则正确编制,同时检查记账凭证是否已准确登记到相应的账簿中。

账证核对通常采用逐笔核对的方式,虽然较为繁琐,但能最大程度地保证财务数据的准确性。通过这种核对,可以发现诸如凭证录入错误、漏记或重记经济业务等问题。比如,在审核一张采购原材料的记账凭证时,发现凭证上记录的金额与采购发票上的金额存在差异,进一步核对发现是在录入凭证时小数点位置错误,及时更正后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性。

  1. 账账核对

账账核对主要包括总账与明细账核对、总账与日记账核对以及明细账之间的核对。

总账与明细账核对是依据平行登记的原理,检查总账账户余额与所属各明细账账户余额合计数是否相符。例如,“应收账款”总账余额应等于各客户明细账户“应收账款”余额之和。如果出现不符,可能是在记账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如明细账登记遗漏、总账汇总错误等。

总账与日记账核对,以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为例,要确保其期末余额与相应的总账账户余额一致。因为现金和银行存款是企业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其记录的准确性至关重要。例如,银行存款日记账记录了企业每日的银行存款收支情况,月末时需要与“银行存款”总账余额进行核对,若不一致,需排查是否存在未达账项、记账错误等问题。

明细账之间的核对主要针对一些具有勾稽关系的账户。比如,“库存商品”明细账与“主营业务成本”明细账之间,当企业销售商品时,库存商品的减少数量和金额应与主营业务成本的结转数量和金额相对应。通过这种核对,可以及时发现库存商品核算与成本结转过程中的问题,保证成本计算的准确性。

  1. 账实核对

账实核对是将各项财产物资、债权债务等账面余额与实有数额进行核对。这一核对工作涉及多个方面,对企业的资产安全和财务信息真实性至关重要。

对于存货,企业需要定期进行盘点,将存货的账面数量和金额与实际库存数量和金额进行对比。例如,在年末进行全面存货盘点时,发现仓库中某种原材料的实际数量比账面数量少,经过调查发现是由于部分原材料在发出时未及时办理出库手续,导致账实不符。及时调整账目后,保证了存货数据的准确性。

固定资产也需要进行定期清查,核对固定资产卡片上记录的资产数量、原值、累计折旧等信息与实际资产状况是否相符。例如,企业新购入一台设备,已在财务账上进行了记录,但在实际清查时发现设备尚未安装调试完毕,未达到可使用状态,此时需要对固定资产的入账时间和折旧计提等进行相应调整。

债权债务方面,企业应定期与往来客户进行对账,核实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等账面余额与对方记录是否一致。例如,与供应商核对应付账款时,发现对方账上记录的金额比本企业账面金额多,经过沟通发现是由于一笔退货业务本企业已记账,但供应商尚未收到退货,所以未进行相应账务处理。通过及时协调,双方调整账目,保证了往来账目的清晰准确。

二、资产清查检查

  1. 存货清查

存货清查是资产清查的重要内容之一。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和存货管理要求,确定合理的存货清查周期,一般可以分为定期清查和不定期清查。定期清查通常在月末、季末或年末进行,而不定期清查则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如更换仓库保管人员、发生自然灾害等特殊情况时进行。

在存货清查过程中,首先要对存货进行实地盘点,确定存货的实际数量。盘点人员应按照一定的顺序,对仓库中的存货逐一进行清点,并记录实际数量。同时,要检查存货的质量状况,查看是否存在损坏、变质、过期等情况。对于存在质量问题的存货,应单独记录,并根据其可变现净值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

例如,某企业在年末存货清查时,发现一批已过期的产品,该批产品账面价值为10万元。经过评估,该批过期产品已无任何价值,应全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账务处理如下:

借:资产减值损失 100000 贷:存货跌价准备 100000

存货清查结束后,要对清查结果进行分析,找出账实不符的原因。如果是由于收发计量错误导致的存货数量差异,应及时调整账目;如果是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的存货损失,应查明责任,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同时,要根据清查结果完善存货管理制度,加强对存货的日常管理和监控,提高存货管理水平。

  1. 固定资产清查

固定资产清查同样需要定期进行,以确保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和准确核算。清查时,应根据固定资产台账,对每一项固定资产进行实地核查。检查固定资产的名称、型号、规格、购置日期、使用部门等信息是否与台账记录一致,同时查看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是否存在闲置、损坏等情况。

对于盘盈的固定资产,应按照重置成本确定其入账价值,并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例如,企业在固定资产清查中发现一台未入账的设备,经评估其重置成本为5万元。账务处理如下:

借:固定资产 500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50000

对于盘亏的固定资产,应查明原因,并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处理。如果是由于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固定资产损失,应扣除保险赔款和残值后的净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如果是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固定资产丢失或损坏,应由责任人赔偿。例如,企业一台设备因火灾受损,该设备账面价值为20万元,已计提折旧5万元,经保险公司核定赔偿10万元,设备残值收入1万元。账务处理如下:

借:固定资产清理 150000 累计折旧 50000 贷:固定资产 200000

借:其他应收款——保险公司 100000 银行存款 10000 营业外支出 40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150000

固定资产清查结果还可为企业的固定资产更新改造、购置计划等提供重要依据。通过清查,企业可以了解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和性能,合理安排固定资产投资,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1. 货币资金清查

货币资金清查主要包括库存现金清查和银行存款清查。

库存现金清查采用实地盘点法,即由清查人员会同出纳人员对库存现金进行盘点,确定库存现金的实有数额,并与现金日记账的账面余额进行核对。在盘点过程中,要注意检查现金收付业务是否合规,是否存在白条抵库等现象。如果发现库存现金账实不符,应及时查明原因,并进行相应的处理。例如,盘点发现库存现金比账面余额多100元,经查明是由于一笔收款业务记账时少记了100元,应及时更正记账凭证和现金日记账。

银行存款清查则是通过与银行进行对账来完成。企业应定期(一般为每月末)获取银行对账单,并与银行存款日记账进行逐笔核对。由于企业和银行记账时间的差异,可能会出现未达账项,即企业已记账而银行未记账,或银行已记账而企业未记账的情况。对于未达账项,企业应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进行调节。例如,企业月末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为100万元,银行对账单余额为105万元,经核对发现有以下未达账项:企业已收银行未收款项3万元,企业已付银行未付款项2万元,银行已收企业未收款项5万元,银行已付企业未付款项1万元。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如下:

项目 金额 项目 金额
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 1000000 银行对账单余额 1050000
加:银行已收企业未收 50000 加:企业已收银行未收 30000
减:银行已付企业未付 10000 减:企业已付银行未付 20000
调节后余额 1040000 调节后余额 1040000

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只是为了核对账目,不能作为调整银行存款账面余额的依据。如果调节后双方余额仍不相等,可能存在记账错误,需要进一步排查原因。

三、往来账清理检查

  1. 应收账款清理

应收账款是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经营活动应收取的款项,及时清理应收账款对于企业的资金周转和财务状况至关重要。

首先,企业应对应收账款进行账龄分析,根据应收账款的账龄长短,将其分为不同的区间,如1年以内、1 - 2年、2 - 3年及3年以上等。通过账龄分析,可以了解应收账款的回收情况,判断哪些账款存在较大的回收风险。例如,某企业应收账款中,账龄在3年以上的金额占比较大,说明这些账款回收难度较大,可能需要采取更积极的催收措施。

对于逾期未收回的应收账款,企业应及时与客户沟通,了解客户的经营状况和还款意愿,制定相应的催收策略。催收方式可以包括电话催收、信函催收、上门催收等。如果客户确实存在经营困难,无法一次性偿还欠款,企业可以考虑与客户协商制定还款计划,延长还款期限或分期还款。例如,企业与某客户协商,将一笔逾期1年的应收账款分6个月偿还,每月偿还一定金额。

对于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经批准后应作为坏账损失进行处理。企业可以采用备抵法核算坏账损失,即按期估计坏账损失,计提坏账准备。当实际发生坏账时,冲减已计提的坏账准备。例如,企业经核实,确认一笔金额为20万元的应收账款无法收回,该企业已对该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5万元。账务处理如下:

借:坏账准备 200000 贷:应收账款 200000

同时,企业应建立坏账核销后的跟踪管理制度,对于已核销的坏账,仍应关注客户的经营状况,一旦客户经济状况好转,有能力偿还欠款,应及时进行追收。

  1. 应付账款清理

应付账款是企业因购买材料、商品或接受劳务供应等经营活动应支付的款项。清理应付账款有助于维护企业与供应商的良好合作关系,同时也能避免多付或错付款项的情况发生。

企业应定期与供应商核对应付账款余额,确保双方账目一致。在核对过程中,如果发现差异,应及时查明原因。可能的原因包括发票未及时入账、退货业务处理不一致等。例如,企业与供应商核对账目时,发现供应商账上记录的应付账款比本企业账面金额多1万元,经核实是由于企业有一笔退货业务已通知供应商,但供应商未及时进行账务处理。双方沟通后,供应商调整账目,保证了双方账目的一致性。

对于长期挂账的应付账款,企业应进行分析,判断是否存在无需支付的情况。如果经确认确实无需支付,如供应商已注销、债务豁免等,应将其转为营业外收入。例如,企业有一笔应付账款5万元,因供应商注销无法支付,经批准后账务处理如下:

借:应付账款 50000 贷:营业外收入 50000

通过清理应付账款,企业可以优化资金安排,合理调配资金,同时也能提升自身的信誉度,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合作环境。

四、成本核算检查

  1. 成本核算方法的合理性检查

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不同,所采用的成本核算方法也应有所差异。常见的成本核算方法有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等。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生产工艺、产品特点、管理要求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成本核算方法。

例如,对于大量大批单步骤生产的企业,如发电企业,适合采用品种法进行成本核算,即将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成本,按照品种进行归集和分配,计算出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而对于单件、小批生产的企业,如定制家具生产企业,采用分批法更为合适,以每批订单为成本核算对象,归集和分配生产费用,计算每批产品的成本。

财务人员应定期对企业所采用的成本核算方法进行评估,检查其是否仍然符合企业当前的生产经营状况。如果企业的生产工艺发生了重大变化,或者产品结构进行了调整,原有的成本核算方法可能不再适用,需要及时进行调整。例如,某制造企业原本采用分步法核算成本,但随着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生产步骤简化,此时采用品种法可能更能准确核算成本,企业应及时调整成本核算方法。

  1. 成本费用归集与分配的准确性检查

成本核算过程中,准确归集和分配各项成本费用是保证成本计算准确性的关键。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直接成本应直接计入相应的产品成本中,而制造费用等间接成本则需要按照一定的分配标准进行分配。

在归集直接材料成本时,要确保材料的领用记录准确无误,领用数量和金额与生产产品的实际需求相符。例如,生产某产品领用一批原材料,仓库管理人员应准确记录领用的品种、数量,并及时传递给财务部门,财务人员据此将材料成本计入该产品成本。

对于制造费用的分配,常见的分配标准有生产工时、机器工时、直接人工成本等。企业应根据自身生产特点选择合理的分配标准,并确保分配过程的准确性。例如,某企业以生产工时为制造费用分配标准,在分配制造费用时,要准确统计各产品的生产工时,按照生产工时比例将制造费用分配到不同产品中。如果分配标准选择不合理,可能会导致产品成本计算失真。比如,企业生产设备自动化程度较高,采用直接人工成本作为制造费用分配标准,可能会使自动化程度高的产品成本偏低,而人工投入大的产品成本偏高,影响成本信息的真实性。

  1. 在产品与完工产品成本划分的准确性检查

当企业存在在产品时,需要准确划分在产品与完工产品的成本。常见的划分方法有不计算在产品成本法、在产品按年初固定成本计算法、在产品按所耗直接材料成本计价法、约当产量比例法等。

企业应根据在产品的数量、完工程度、成本构成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划分方法。例如,对于月末在产品数量较少,或者在产品数量虽多但各月之间在产品数量变动不大的企业,可以采用在产品按年初固定成本计算法,每月月末在产品成本按年初数固定计算,本月发生的生产费用全部由本月完工产品负担。而对于月末在产品数量较多,各月在产品数量变化较大,且直接材料成本和直接人工等加工成本的比重相差不大的产品,约当产量比例法较为适用。约当产量比例法是将月末在产品数量按照完工程度折算为相当于完工产品的产量,即约当产量,然后按照完工产品产量与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的比例分配计算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

在采用约当产量比例法时,准确确定在产品的完工程度至关重要。完工程度可以根据在产品的实际生产进度、技术标准等因素进行估计。例如,某产品生产需要经过三道工序,第一道工序完工程度估计为30%,第二道工序完工程度估计为60%,第三道工序完工程度估计为100%。财务人员应根据这些完工程度计算在产品的约当产量,进而准确划分在产品与完工产品的成本。如果在产品完工程度估计不准确,会导致成本划分错误,影响产品成本的真实性。

五、报表审核检查

  1. 财务报表内部勾稽关系审核

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各报表之间以及报表内部项目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勾稽关系。审核财务报表内部勾稽关系是确保报表数据准确性的重要环节。

以资产负债表为例,资产总计应等于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总计,这是资产负债表的基本平衡关系。如果这一平衡关系不成立,说明报表编制过程中可能存在错误,需要检查各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项目的计算和填列是否正确。例如,在审核资产负债表时,发现资产总计比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总计多10万元,经过逐一排查,发现是固定资产项目的累计折旧计算错误,导致固定资产净值计算错误,进而影响了资产总计金额。调整累计折旧数据后,资产负债表达到平衡。

利润表中,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各项费用后,应等于营业利润;营业利润加上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后,应等于利润总额;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费用后,应等于净利润。通过对这些勾稽关系的审核,可以检查利润表数据的准确性。例如,审核利润表时发现营业利润计算结果与按照各项费用计算得出的结果不一致,经检查是销售费用中一笔费用的记录错误,更正后保证了利润表数据的正确性。

现金流量表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之间也存在着紧密的勾稽关系。例如,现金流量表中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与资产负债表中相关项目的变动以及利润表中的净利润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联系。通过对这些勾稽关系的审核,可以验证现金流量表编制的准确性。

  1. 报表数据与账簿数据一致性审核

财务报表的数据来源于会计账簿,因此报表数据应与账簿数据保持一致。在审核报表时,要将报表项目的金额与相应的账簿余额进行核对。例如,资产负债表中“应收账款”项目的金额应与“应收账款”总账及明细账的期末余额相符(考虑坏账准备的影响);利润表中“营业收入”项目的金额应与“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明细账的本期发生额合计相符。

如果发现报表数据与账簿数据不一致,应及时查明原因。可能的原因包括账簿记录错误、报表编制错误、会计政策变更未正确调整等。例如,在审核时发现利润表中“管理费用”项目的金额与“管理费用”明细账的本期发生额不一致,经检查是在编制报表时将一笔管理费用误计入了销售费用,及时更正后保证了报表数据与账簿数据的一致性。

  1. 报表附注披露完整性审核

报表附注是对财务报表的补充说明,它提供了更详细的财务信息,有助于使用者更好地理解财务报表。审核报表附注披露完整性时,要检查附注是否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对企业的基本情况、会计政策、会计估计、重要会计项目的说明、或有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等内容进行了充分披露。

例如,企业在本年度发生了重大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报表附注中应详细披露该项目的投资金额、建设进度、资金来源等信息,以便报表使用者了解企业的重大投资活动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如果报表附注未对这些重要事项进行披露,可能会导致使用者对企业财务信息的误解。又如,企业采用了新的会计政策,在报表附注中应说明会计政策变更的原因、变更内容以及对财务报表的影响等,确保使用者能够准确理解会计政策变更对企业财务数据的影响。

总之,财务结账前的五项检查是保证企业财务信息质量的关键步骤。通过认真细致地完成这些检查工作,财务人员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财务核算过程中的错误,确保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可靠的财务支持。

——部分文章内容由AI生成——
微信扫码登录 去使用财务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