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财务成本控制基础概念
(一)什么是财务成本控制
财务成本控制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运用一系列的方法和手段,对影响成本的各种因素加以管理和控制,使成本控制在预定的目标范围之内,以最小的成本支出,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从原材料的采购,到产品的生产制造,再到产品的销售与售后服务,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成本控制的空间。例如,一家服装制造企业,在采购布料环节,如果能够通过与供应商谈判争取到更优惠的价格,或者优化采购数量避免库存积压,这就是在采购环节进行成本控制。
(二)财务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 提高企业竞争力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产品价格往往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通过有效的成本控制,企业能够降低产品成本,从而在市场上以更具竞争力的价格销售产品。比如,两家生产手机的企业,产品功能和质量相近,但一家通过成本控制将产品成本降低了 20%,那么它就可以在保持相同利润率的情况下,将价格降低 20%,吸引更多消费者,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
- 增加企业利润 成本与利润是紧密相关的。当企业的销售收入不变时,降低成本就意味着利润的增加。假设一家企业年度销售收入为 1000 万元,成本为 800 万元,利润为 200 万元。如果通过成本控制将成本降低到 700 万元,在销售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利润就会增加到 300 万元,利润增长率高达 50%。
- 优化资源配置 成本控制过程中,企业需要对各项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通过合理分配资源,将资源集中投入到最能创造价值的环节,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闲置。例如,企业发现某个生产车间设备利用率较低,而另一个车间设备经常满负荷运转,就可以通过调整生产安排,将部分生产任务转移到设备利用率低的车间,提高整体资源利用效率。
二、成本预测
(一)成本预测的定义与意义
成本预测是根据企业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和发展规划,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成本水平及其变化趋势进行科学的预计和推测。准确的成本预测可以为企业的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提供依据。例如,一家建筑企业在承接一个新的工程项目之前,需要预测该项目的材料成本、人工成本等各项成本,以便合理制定投标价格,确保项目盈利。
(二)成本预测的方法
- 定性预测法 定性预测法主要依靠预测人员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对成本的发展趋势进行主观判断。常见的定性预测方法有专家调查法和座谈会法。
- 专家调查法:企业可以邀请行业内的专家、学者,或者经验丰富的同行,通过匿名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他们对成本变化趋势的看法和预测。然后对专家们的意见进行汇总、整理和分析,得出最终的预测结果。例如,一家新兴的科技企业在研发一款新产品时,由于缺乏历史成本数据,就可以采用专家调查法,向相关领域的技术专家和财务专家咨询,预测新产品的研发成本和生产成本。
- 座谈会法:组织相关人员召开座谈会,如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财务人员等,大家共同讨论影响成本的各种因素,各抒己见,最后综合大家的意见得出成本预测结果。比如,一家餐饮企业计划推出新的菜品系列,通过召开座谈会,厨师、采购人员、营销人员等从各自专业角度分析新菜品的食材成本、加工成本、营销成本等,共同预测新菜品系列的总成本。
- 定量预测法 定量预测法是运用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对历史成本数据进行分析,从而预测未来成本的方法。常见的定量预测方法有高低点法、回归分析法等。
- 高低点法:高低点法是根据一定时期内的最高点和最低点业务量及其对应的成本,来推算固定成本和单位变动成本的一种方法。假设某企业过去 12 个月的产量和成本数据如下表所示:
月份 产量(件) 成本(元) 1 100 10000 2 120 11000 3 150 12500 4 130 11500 5 140 12000 6 160 13000 7 110 10500 8 125 11200 9 145 12200 10 135 11800 11 155 12800 12 170 13500 首先找出产量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分别是 170 件(12 月)和 100 件(1 月),对应的成本分别是 13500 元和 10000 元。单位变动成本 = (最高点成本 - 最低点成本)÷(最高点产量 - 最低点产量)= (13500 - 10000)÷(170 - 100)= 50(元/件)。固定成本 = 最高点成本 - 单位变动成本×最高点产量 = 13500 - 50×170 = 5000(元)。假设下个月预计产量为 180 件,那么预测成本 = 5000 + 50×180 = 14000(元)。 - 回归分析法:回归分析法是利用数理统计中的回归原理,对大量的历史成本数据进行分析,找出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建立成本预测模型。设成本 y 与业务量 x 之间的线性关系为 y = a + bx,通过最小二乘法求出 a 和 b 的值,从而得到成本预测模型。具体计算过程较为复杂,通常需要借助计算机软件进行分析。例如,一家制造企业通过对过去多年的产量和成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成本预测模型为 y = 2000 + 30x,其中 x 为产量,y 为成本。当预计下个月产量为 200 件时,预测成本 = 2000 + 30×200 = 8000(元)。
三、成本核算
(一)成本核算的概念与目的
成本核算就是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按照其性质和发生地点,分类归集、汇总、核算,计算出该时期内生产经营费用的发生总额,以及每种产品的实际成本和单位成本。成本核算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为企业的定价决策提供依据。企业需要准确知道产品的成本,才能制定出合理的价格,保证在市场竞争中既具有竞争力又能实现盈利。例如,一家玩具制造企业生产一款玩具,通过成本核算得知每件玩具的成本为 20 元,市场同类产品价格在 30 - 40 元之间,那么企业在定价时就可以参考成本和市场价格,制定出合适的价格,如 35 元。二是为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提供基础数据。只有准确核算出成本,才能分析哪些成本过高,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控制。
(二)成本核算的对象与方法
- 成本核算对象 成本核算对象是指企业为了计算产品成本而确定的归集和分配生产费用的对象,即生产费用承担的客体。不同行业、不同生产特点的企业,成本核算对象也不同。
- 工业企业:一般以产品品种、批次、步骤等作为成本核算对象。例如,一家汽车制造企业,既可以按照汽车的不同型号作为成本核算对象,分别计算每种型号汽车的生产成本;也可以按照生产批次,计算每一批次汽车的成本;对于生产工艺复杂的企业,还可以按照生产步骤,先计算每个步骤的半成品成本,最后汇总计算产成品成本。
- 商业企业:通常以商品的品种、类别等作为成本核算对象。比如,一家大型超市,会按照商品的大类,如食品类、服装类、家电类等分别核算成本,以便分析不同类别商品的盈利能力。
- 建筑企业:一般以工程项目作为成本核算对象。例如,一家建筑公司承接了一个住宅小区的建设项目,就以该住宅小区项目为成本核算对象,归集和分配与该项目相关的各项成本,如建筑材料成本、人工成本、机械设备租赁成本等。
- 成本核算方法 成本核算方法主要有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
- 品种法:适用于大量大批单步骤生产的产业,或者在大量大批多步骤生产中,如果管理上不要求按照生产步骤计算产品成本,也可以采用品种法。在品种法下,以产品品种为成本核算对象,按月定期计算产品成本。例如,一家水泥厂,生产工艺相对简单,属于大量大批单步骤生产,就可以采用品种法进行成本核算。将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如原材料费用、燃料动力费用、人工费用等,按照产品品种进行归集和分配,计算出每吨水泥的成本。
- 分批法:适用于单件、小批生产的企业,或者新产品试制、大型设备制造等。在分批法下,以产品的批别为成本核算对象,成本计算期与产品生产周期基本一致。比如,一家定制家具厂,按照客户订单生产家具,每个订单的家具款式、规格都可能不同,就采用分批法进行成本核算。针对每一个订单,单独归集和分配生产该批家具所发生的各项成本,包括木材采购成本、加工成本、油漆成本等,计算出该批定制家具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 分步法:适用于大量大批多步骤生产的企业,并且管理上要求按照生产步骤计算产品成本。分步法又分为逐步结转分步法和平行结转分步法。逐步结转分步法是按照产品加工的顺序,逐步计算并结转半成品成本,直到最后加工步骤计算出产成品成本。例如,一家纺织企业,生产过程分为纺纱、织布、印染等多个步骤,采用逐步结转分步法,先计算纺纱步骤的半成品成本,将其结转到织布步骤,再加上织布步骤的成本,计算出织布步骤的半成品成本,依次类推,最后计算出印染后的产成品成本。平行结转分步法是指在计算各步骤成本时,不计算各步骤所产半成品的成本,也不计算各步骤所耗上一步骤的半成品成本,而只计算本步骤发生的各项其他成本,以及这些成本中应计入产成品的份额,将相同产品的各步骤成本明细账中的这些份额平行结转、汇总,即可计算出该种产品的产成品成本。
四、成本分析
(一)成本分析的定义与作用
成本分析是利用成本核算及其他有关资料,分析成本水平与构成的变动情况,研究影响成本升降的各种因素及其变动原因,寻找降低成本的途径。成本分析对于企业成本控制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它可以帮助企业找出成本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通过对成本项目进行分析,发现哪些成本项目超支,哪些成本项目节约,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改进。例如,企业在分析生产成本时,发现原材料成本过高,进一步分析可能发现是由于原材料采购价格上涨,或者生产过程中原材料浪费严重等原因导致的,针对不同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如寻找新的供应商降低采购价格,加强生产管理减少原材料浪费。另一方面,成本分析可以为企业的成本决策提供依据。通过对不同方案的成本分析,比较各方案的成本高低和效益优劣,为企业选择最优方案提供支持。比如,企业在考虑是否引进新的生产设备时,通过成本分析,计算出引进新设备后的成本变化情况,包括设备购置成本、运行成本、维护成本等,以及由此带来的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提升等效益,从而决定是否引进新设备。
(二)成本分析的方法
- 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是通过将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上期实际成本、同行业先进水平等进行对比,找出成本差异,并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例如,一家企业本月实际成本为 100 万元,计划成本为 90 万元,通过比较发现实际成本超支了 10 万元。进一步分析发现,超支原因是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原材料成本增加了 8 万元,生产效率下降导致人工成本增加了 2 万元。通过这种比较分析,企业可以明确成本管理的重点方向,针对原材料价格上涨,可以考虑寻找替代材料或者与供应商重新谈判价格;针对生产效率下降,可以加强员工培训,优化生产流程。
- 比率分析法 比率分析法是通过计算各种成本比率,如成本利润率、产值成本率等,来分析成本效益情况。成本利润率 = 利润总额÷成本总额×100%,该指标反映了企业每付出一元成本所获得的利润水平。产值成本率 = 成本总额÷总产值×100%,该指标反映了企业生产单位产值所耗费的成本。例如,企业 A 的成本利润率为 20%,企业 B 的成本利润率为 30%,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企业 B 的成本效益更好。企业 A 可以分析自身与企业 B 在成本控制、产品定价、生产效率等方面的差异,寻找提高成本利润率的途径。
- 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确定影响成本的各种因素,并按照一定的顺序确定各因素对成本的影响程度。假设企业的产品成本由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构成,某产品计划成本为 1000 元,其中原材料成本 500 元,人工成本 300 元,制造费用 200 元。实际成本为 1200 元,其中原材料成本 600 元,人工成本 350 元,制造费用 250 元。采用因素分析法分析各因素对成本的影响程度:
- 原材料成本变动的影响:(600 - 500)= 100(元),即原材料成本增加使总成本增加 100 元。
- 人工成本变动的影响:(350 - 300)= 50(元),即人工成本增加使总成本增加 50 元。
- 制造费用变动的影响:(250 - 200)= 50(元),即制造费用增加使总成本增加 50 元。 通过因素分析法,企业可以清楚地了解每个因素对成本变动的影响程度,从而有重点地对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控制。
五、总结
对于财务小白来说,财务成本控制是一个需要逐步学习和掌握的重要领域。从理解成本控制的基础概念,到运用成本预测方法为企业规划成本,再通过准确的成本核算了解企业真实成本状况,最后利用成本分析发现成本管理中的问题并寻找改进方向,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财务成本控制的体系。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掌握财务成本控制知识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也为财务人员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财务小白们应不断学习和实践,逐步提升自己在财务成本控制方面的能力,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