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财务内控对于企业的稳健发展至关重要。2023年财税稽查数据显示,87%的中小微企业存在账套设置缺陷,这一数据令人警醒。当审计人员突然要求调取三年前的采购凭证时,不少企业的系统无法在10分钟内响应,导致应对被动。还有某上市公司因固定资产折旧错误被罚230万,背后暴露了会计准则应用的诸多问题。这些现象都反映出企业在财务内控方面存在不少误区,亟待我们去解析和规避。
一、认知层误区
对新会计准则理解不足 新会计准则不断更新,旨在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然而,许多企业的财务人员对新准则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例如,在收入确认方面,新准则强调以控制权转移为核心判断标准,但一些财务人员仍然按照旧的风险报酬转移标准进行操作,导致收入确认不准确,进而影响利润核算。
忽视业财融合趋势 业财融合已成为现代财务管理的重要趋势,但部分企业仍将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完全割裂。财务人员只专注于事后的账务处理和报表编制,不参与业务前端的规划和决策。例如,在项目投标阶段,没有财务人员的介入,业务部门可能因忽视成本预算和资金回笼风险而盲目投标,最终给企业带来损失。
二、方法论层误区
账务处理不规范 账务处理是财务内控的基础,但很多企业在这方面存在问题。一方面,会计凭证填制不规范,摘要模糊,附件不全。比如,一些费用报销凭证没有详细说明费用用途,或者缺少必要的发票、合同等附件。另一方面,科目使用混乱,随意设置会计科目,导致财务数据无法准确反映经济业务实质。
缺乏有效的财务BP能力模型 财务BP(业务伙伴)要求财务人员深入了解业务,为业务部门提供有价值的财务支持。但目前多数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财务BP能力模型,财务人员不知道如何从财务角度为业务决策提供依据。例如,在新产品研发过程中,财务人员无法准确预测研发成本和未来收益,无法为研发投入的合理性提供专业建议。
三、工具层误区
未充分利用自动化工具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自动化工具在财务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部分企业仍依赖传统的手工操作,如固定资产折旧计算,手工计算不仅效率低下,还容易出错。而使用自动折旧计算模板,可以大大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效率。
数据看板配置不合理 数据看板可以直观地展示企业的财务数据和关键指标,但一些企业的数据看板配置不合理,展示的数据过多或不关键,无法帮助管理者快速获取重要信息。例如,数据看板上充斥着大量的明细数据,而没有突出核心的财务指标,如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等指标的关键数据变化。
四、规避方法
加强培训,提升专业素养 企业应定期组织财务人员参加新会计准则和业财融合等方面的培训,邀请专家进行解读和案例分享。同时,鼓励财务人员自主学习,参加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例如,可以安排财务人员参加线上或线下的新会计准则培训课程,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加深对准则的理解。
优化账务处理流程 制定详细、规范的账务处理流程手册,明确会计凭证填制要求、科目使用规范等。加强内部审核,定期对账务处理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例如,建立凭证审核制度,由专人对凭证的合规性、准确性进行审核。
构建财务BP能力模型 明确财务BP的职责和能力要求,包括业务知识、财务分析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为财务人员提供业务轮岗机会,让他们深入了解业务流程,同时开展针对性的培训,提升其为业务部门提供支持的能力。例如,安排财务人员到销售、采购等部门轮岗,熟悉业务操作。
合理运用自动化工具和数据看板 积极引入适合企业的自动化财务管理工具,如财务软件、自动报表生成工具等。同时,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和管理重点,合理配置数据看板,突出关键指标和重要数据变化趋势,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例如,根据企业的行业特点和管理需求,定制数据看板的展示内容,重点展示与企业战略相关的财务指标。
总之,企业要重视财务内控解析中的常见误区,通过采取有效的规避方法,不断完善财务内控体系,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