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舟云财务软件

当前位置:文章首页 > 财务知识入门 >

财务入门指南!基础财务知识的 10 大要点

2025-03-02 15:00

引言

在当今社会,无论是个人理财还是企业运营,财务知识都至关重要。对于想要踏入财务领域的小白来说,掌握基础的财务知识是第一步。2023 年一项针对初涉财务领域人员的调查显示,超过 70%的人在刚接触财务时,对众多基础概念感到困惑。想象一下,当你面对一堆财务报表,却不明白其中数字代表的含义;又或者在记录公司日常收支时,不清楚该遵循什么规则。这时候,系统学习基础财务知识就显得尤为必要。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揭开基础财务知识的 10 大要点。 图片1

一、会计等式:财务世界的基石

会计等式是财务领域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它反映了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关系。简单来说,会计等式就是: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这个等式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理解企业财务状况的大门。

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比如现金、存货、固定资产等。负债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像短期借款、应付账款等。所有者权益则是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它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

举个例子,小明开了一家小公司,他自己投入了 10 万元(这就是所有者权益中的实收资本),同时向银行借了 5 万元(这就是负债中的短期借款)。那么,小明公司一开始的资产就是 15 万元(10 万 + 5 万)。这个等式始终保持平衡,任何一项经济业务的发生,都会在等式两边或者一边引起相应的变化,但最终等式依然成立。这是因为企业的每一项经济活动,要么是资产和负债、所有者权益同时等额增加或减少;要么是在资产内部、负债内部或者所有者权益内部,等额有增有减。 图片2

二、会计科目:财务信息的分类标签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就好比一个大型图书馆,为了方便查找书籍,会将不同类型的书籍进行分类上架。会计科目就是对企业各种经济业务进行分类的工具。

会计科目分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和损益类等几大类。资产类科目如“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等,用来核算企业的资产情况;负债类科目如“短期借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等,反映企业的负债状况;所有者权益类科目像“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等,体现企业所有者享有的权益;成本类科目如“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用于核算企业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所发生的成本;损益类科目包括“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用于计算企业在一定期间的利润或亏损。

例如,企业销售产品收到一笔现金,就需要记录在“库存现金”这个资产类科目中,同时增加“主营业务收入”这个损益类科目。通过合理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企业可以清晰、准确地记录各项经济业务,为后续的财务核算和分析提供基础。 图片3

三、借贷记账法:财务记录的规则

借贷记账法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记账方法,它以“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记录经济业务的增减变动情况。在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左方称为借方,右方称为贷方。不同性质的账户,借方和贷方所登记的内容不同。

资产类账户的借方登记资产的增加额,贷方登记资产的减少额,期末余额一般在借方;负债类账户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贷方登记增加额,借方登记减少额,期末余额一般在贷方;成本类账户的借方登记成本的增加额,贷方登记成本的减少额;损益类账户中的收入类账户贷方登记收入的增加额,借方登记收入的减少额,费用类账户借方登记费用的增加额,贷方登记费用的减少额。

例如,企业用银行存款购买一台设备,银行存款属于资产类账户,减少记贷方;设备属于固定资产,是资产类账户,增加记借方。所以,这笔业务的会计分录就是:借:固定资产,贷:银行存款。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每一笔经济业务都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以相等的金额进行登记,这样可以保证账户记录的正确性和试算平衡。

四、会计凭证:经济业务的书面证明

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情况的书面证明,是登记账簿的依据。企业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必须取得或填制会计凭证,以证明经济业务的发生,并明确经济责任。

会计凭证按照填制程序和用途不同,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原始凭证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时取得或填制的,用以记录和证明经济业务的发生或完成情况的原始凭据,如发票、收据、领料单、入库单等。记账凭证则是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按照经济业务的内容加以归类,并据以确定会计分录后所填制的会计凭证,它是登记账簿的直接依据。

比如,企业购买办公用品,取得了一张发票,这张发票就是原始凭证。会计人员根据发票上的内容,编制记账凭证,记录这笔办公用品费用的支出,明确应借记“管理费用 - 办公用品费”,贷记“库存现金”或“银行存款”等科目。通过严格审核和妥善保管会计凭证,企业可以保证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五、账簿:财务数据的“大账本”

会计账簿是由具有一定格式、相互联系的账页所组成,用来序时、分类地全面记录一个企业经济业务事项的会计簿籍。它是编制财务报表的基础,也是保存会计资料的重要工具。

账簿按照用途不同,可以分为序时账簿、分类账簿和备查账簿。序时账簿也称日记账,是按照经济业务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逐日逐笔进行登记的账簿,如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分类账簿是对全部经济业务事项按照会计要素的具体类别而设置的分类账户进行登记的账簿,分为总分类账簿和明细分类账簿;备查账簿是对某些在序时账簿和分类账簿等主要账簿中都不予登记或登记不够详细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补充登记时使用的账簿,如租入固定资产备查簿、应收票据备查簿等。

例如,现金日记账每天都要记录企业现金的收入和支出情况,逐笔登记每一笔现金交易的日期、摘要、金额等信息。通过登记账簿,可以对分散的会计凭证数据进行归类整理,形成系统的财务信息,便于企业进行财务分析和决策。

六、财务报表:企业财务状况的“晴雨表”

财务报表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结构性表述。它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以及附注。这几张报表相互关联,共同反映企业的财务全貌。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报表,它展示了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情况,就像企业在某一时刻的财务快照;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报表,通过它可以了解企业的收入、费用和利润情况,判断企业的盈利能力;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报表,有助于分析企业的资金流动性和资金来源与运用情况;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反映构成所有者权益的各组成部分当期的增减变动情况;附注则是对上述报表中列示项目的文字描述或明细资料,以及对未能在这些报表中列示项目的说明等。

比如,投资者通过查看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可以了解企业的资产规模和结构,判断企业的偿债能力;分析利润表,可以了解企业的盈利水平和发展趋势;研究现金流量表,可以评估企业的资金运作能力和资金是否充足。财务报表是企业与投资者、债权人、管理层等各方沟通的重要工具。

七、权责发生制:收入与费用的确认原则

权责发生制是指企业应当在收入已经实现和费用已经发生时就进行确认,而不是等到实际收到现金或者支付现金时才确认。这一原则是现代财务会计的基础之一,它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

在权责发生制下,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例如,企业在 12 月份销售了一批产品,虽然款项在次年 1 月份才收到,但按照权责发生制,这笔销售收入应该在 12 月份确认。同样,企业在 12 月份租用了一间办公室,租金在次年 1 月份支付,那么这笔租金费用也应该在 12 月份确认。与权责发生制相对的是收付实现制,收付实现制是以实际收到或支付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的依据,它在一些小型企业或预算会计中使用。权责发生制更能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实际情况,为财务分析和决策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八、固定资产折旧:资产价值的“损耗记录”

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系统分摊。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会逐渐损耗,其价值也会随之减少,折旧就是对这种价值减少的一种会计处理。

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预计净残值是指假定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已满并处于使用寿命终了时的预期状态,企业从该项固定资产处置中获得的扣除预计处置费用后的金额。然后,选择合适的折旧方法,如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计算每期的折旧额。

例如,企业购买一台价值 10 万元的设备,预计使用寿命为 5 年,预计净残值为 5000 元。采用年限平均法计算,每年的折旧额 =(100000 - 5000)÷ 5 = 19000 元。通过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企业可以将固定资产的成本在其使用寿命内合理分摊,正确计算各期的成本和利润,同时也为固定资产的更新换代提供资金准备。

九、存货计价方法:影响成本与利润的关键

存货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存货计价方法就是确定发出存货成本和期末存货成本的方法。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会对企业的成本、利润和财务状况产生不同的影响。

常见的存货计价方法有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等。个别计价法是逐一辨认各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所属的购进批别或生产批别,分别按其购入或生产时所确定的单位成本计算各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的成本;先进先出法是假定先收到的存货先发出,并据此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进行计价;加权平均法是以本月全部进货数量加上月初存货数量作为权数,去除本月全部进货成本加上月初存货成本,计算出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以此为基础计算本月发出存货的成本和期末存货的成本;移动加权平均法是每次进货的成本加上原有库存存货的成本,除以每次进货数量加上原有库存存货的数量,据以计算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作为在下次进货前计算各次发出存货成本的依据。

例如,企业在不同时间采购了一批存货,价格有所波动。采用先进先出法时,如果先发出前期采购价格较低的存货,那么当期的销售成本就会较低,利润相对较高;而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出来的成本和利润则会相对较为平稳。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和管理需求,选择合适的存货计价方法。

十、财务分析:洞察企业财务状况的“显微镜”

财务分析是以会计核算和报表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为依据,采用一系列专门的分析技术和方法,对企业等经济组织过去和现在有关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分配活动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增长能力状况等进行分析与评价的经济管理活动。

财务分析的方法主要有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等。比较分析法是通过对比两期或连续数期财务报告中的相同指标,确定其增减变动的方向、数额和幅度,来说明企业财务状况或经营成果变动趋势的一种方法;比率分析法是通过计算各种比率指标来确定经济活动变动程度的分析方法,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毛利率、净利率等;趋势分析法是通过对比连续若干期财务报告中的相同指标,确定其增减变动的方向、数额和幅度,以揭示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变化趋势。

例如,通过计算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可以评估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一般认为,流动比率应在 2 左右较为合适,如果流动比率过低,可能说明企业短期偿债存在风险;通过分析毛利率((营业收入 - 营业成本)÷营业收入×100%),可以了解企业产品或服务的盈利能力。财务分析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发现问题、制定决策,也可以为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提供参考,评估企业的价值和风险。

总之,这 10 大基础财务知识要点是财务入门的关键,希望每一位初涉财务领域的朋友都能认真学习和理解,为未来在财务领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不断积累和实践,你会发现财务世界充满了魅力和挑战,掌握了这些知识,就能在财务的海洋中畅游得更加顺畅。

——部分文章内容由AI生成——
微信扫码登录 去使用财务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