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舟云财务软件

当前位置:文章首页 > 会计知识 >

必备会计知识:固定资产核算

2025-03-23 09:16

一、固定资产的定义与确认条件

  1. 定义 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有形资产。例如,企业购买的用于生产产品的机器设备、办公用的房屋建筑物等都属于固定资产范畴。

  2. 确认条件 (1)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比如,新购置的生产设备,根据企业生产计划和市场需求情况,预计能够通过生产产品带来销售收入,就满足这一条件。 (2)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企业在购买固定资产时,会取得相应的发票等原始凭证,上面明确记载了购买价格、运输费、安装费等各项支出,这些支出能够准确计量,满足此条件。

二、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确定

  1. 外购固定资产 外购固定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 例如,企业购入一台不需要安装的生产设备,购买价款为 100 000 元,增值税税额为 13 000 元,运输费 2 000 元,款项均以银行存款支付。则该设备的入账价值 = 100 000 + 2 000 = 102 000 元。会计分录为: 借:固定资产 102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3 000 贷:银行存款 115 000

  2. 自行建造固定资产 自行建造固定资产的成本,由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构成,包括工程用物资成本、人工成本、交纳的相关税费、应予资本化的借款费用以及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 假设企业自行建造一栋办公楼,领用工程物资 500 000 元,支付工程人员工资 200 000 元,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则办公楼的入账价值 = 500 000 + 200 000 = 700 000 元。会计分录如下: (1)领用工程物资 借:在建工程 500 000 贷:工程物资 500 000 (2)支付工程人员工资 借:在建工程 200 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 200 000 (3)工程完工 借:固定资产 700 000 贷:在建工程 700 000

三、固定资产的折旧计算

  1. 折旧的定义 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系统分摊。应计折旧额是指应当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的原价扣除其预计净残值后的金额。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还应当扣除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

  2. 折旧方法 (1)年限平均法 年限平均法又称直线法,是将固定资产的应计折旧额均衡地分摊到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内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 =(1 - 预计净残值率)÷ 预计使用寿命(年)× 100% 月折旧率 = 年折旧率 ÷ 12 月折旧额 = 固定资产原价×月折旧率 例如,企业有一项固定资产,原价为 100 000 元,预计使用年限为 5 年,预计净残值率为 4%。则: 年折旧率 =(1 - 4%)÷ 5×100% = 19.2% 月折旧率 = 19.2%÷12 = 1.6% 月折旧额 = 100 000×1.6% = 1 600 元 (2)工作量法 工作量法是根据实际工作量计算每期应提折旧额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 固定资产原价×(1 - 预计净残值率)÷ 预计总工作量 某项固定资产月折旧额 = 该项固定资产当月工作量×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假设企业一辆运输汽车原价为 200 000 元,预计总行驶里程为 500 000 公里,预计净残值率为 5%,本月行驶 4 000 公里。则: 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 200 000×(1 - 5%)÷ 500 000 = 0.38(元/公里) 本月折旧额 = 4 000×0.38 = 1 520 元 (3)双倍余额递减法 双倍余额递减法是指在不考虑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的情况下,根据每期期初固定资产原价减去累计折旧后的金额和双倍的直线法折旧率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 = 2÷预计使用寿命(年)× 100% 月折旧率 = 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 =(固定资产原价 - 累计折旧)×月折旧率 注意,在其折旧年限到期前两年内,将固定资产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平均摊销。 例如,企业一项固定资产原价为 50 000 元,预计使用年限为 5 年,预计净残值为 2 000 元。则: 年折旧率 = 2÷5×100% = 40% 第一年应提折旧额 = 50 000×40% = 20 000 元 第二年应提折旧额 =(50 000 - 20 000)×40% = 12 000 元 第三年应提折旧额 =(50 000 - 20 000 - 12 000)×40% = 7 200 元 第四、五年每年应提折旧额 =(50 000 - 20 000 - 12 000 - 7 200 - 2 000)÷2 = 4 400 元 (4)年数总和法 年数总和法是指将固定资产的原价减去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乘以一个逐年递减的分数计算每年的折旧额,这个分数的分子代表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寿命,分母代表预计使用寿命逐年数字总和。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 = 尚可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寿命的年数总和×100% 月折旧率 = 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 =(固定资产原价 - 预计净残值)×月折旧率 例如,企业一项固定资产原价为 40 000 元,预计使用年限为 5 年,预计净残值为 1 600 元。则: 第一年折旧率 = 5÷(1 + 2 + 3 + 4 + 5)×100% = 33.33% 第一年折旧额 =(40 000 - 1 600)×33.33% = 12 799.92 元 第二年折旧率 = 4÷(1 + 2 + 3 + 4 + 5)×100% = 26.67% 第二年折旧额 =(40 000 - 1 600)×26.67% = 10 239.96 元 第三年折旧率 = 3÷(1 + 2 + 3 + 4 + 5)×100% = 20% 第三年折旧额 =(40 000 - 1 600)×20% = 7 680 元 第四年折旧率 = 2÷(1 + 2 + 3 + 4 + 5)×100% = 13.33% 第四年折旧额 =(40 000 - 1 600)×13.33% = 5 119.92 元 第五年折旧率 = 1÷(1 + 2 + 3 + 4 + 5)×100% = 6.67% 第五年折旧额 =(40 000 - 1 600)×6.67% = 2 559.96 元

四、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处理

  1. 资本化后续支出 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等后续支出,满足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如有被替换的部分,应同时将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从该固定资产原账面价值中扣除。 例如,企业对一条生产线进行更新改造,该生产线原价为 800 000 元,已计提折旧 200 000 元。改造过程中发生支出 300 000 元,被替换部分账面价值为 50 000 元。则: (1)将固定资产转入在建工程 借:在建工程 600 000 累计折旧 200 000 贷:固定资产 800 000 (2)发生改造支出 借:在建工程 300 000 贷:银行存款等 300 000 (3)扣除被替换部分账面价值 借:营业外支出 50 000 贷:在建工程 50 000 (4)工程完工 借:固定资产 850 000 贷:在建工程 850 000

  2. 费用化后续支出 与固定资产有关的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不满足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在发生时计入当期管理费用或销售费用等。 比如,企业管理部门的固定资产日常修理费 5 000 元,以银行存款支付。会计分录为: 借:管理费用 5 000 贷:银行存款 5 000 若为销售部门的固定资产日常修理费,则会计分录为: 借:销售费用 5 000 贷:银行存款 5 000

五、固定资产的处置核算

  1. 固定资产出售、报废或毁损的处理 (1)固定资产转入清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 累计折旧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固定资产 (2)发生的清理费用 借:固定资产清理 贷:银行存款等 (3)出售收入、残料等的处理 借:银行存款(出售收入) 原材料(残料价值) 贷:固定资产清理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出售时涉及增值税) (4)保险赔偿等的处理 借:其他应收款(保险赔偿款) 贷:固定资产清理 (5)清理净损益的处理 ① 属于生产经营期间正常的处理损失 借:营业外支出——处置非流动资产损失 贷:固定资产清理 ② 属于自然灾害等非正常原因造成的损失 借: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 贷:固定资产清理 ③ 如为贷方余额 借:固定资产清理 贷:营业外收入 例如,企业出售一台设备,原价为 50 000 元,已计提折旧 20 000 元,出售价款为 35 000 元,增值税税额为 4 550 元,发生清理费用 1 000 元,以银行存款支付。则: (1)固定资产转入清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 30 000 累计折旧 20 000 贷:固定资产 50 000 (2)发生清理费用 借:固定资产清理 1 000 贷:银行存款 1 000 (3)收到出售价款 借:银行存款 39 550 贷:固定资产清理 35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4 550 (4)结转清理净损益 借:固定资产清理 4 000 贷:营业外收入 4 000

综上所述,固定资产核算在企业会计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会计人员需准确掌握固定资产从初始入账到后续计量及处置的各个环节,确保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部分文章内容由AI生成——
微信扫码登录 去使用财务软件